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小學神話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小學神話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1. 精衛填海古文閱讀答案

代詞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反/故為精衛

(1)女娃去東海遊泳、艱苦奮鬥的精神

山海經

指發鳩山;指精衛,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她希望通過日復壹日的努力將大海填平,同時也贊頌了那些堅持不懈努力的人、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持之以恒,不讓它再奪取別人的生命。

(2)(精衛)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征服自然。

精衛填海,所以化為精衛鳥。

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代詞 ?。

這則神話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誇父逐日是壹種精神以及壹種古代人民對於人定勝天願望的體現,因此照著這兩方面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即可,用來填塞東海

2. 精衛填海文言文閱讀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

精衛填海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漹,東流註於 河 .1.翻譯北(向北 )其(代發鳩之山 )焉(不譯,補充音節 )溺(被淹死 )以(用 )河(海 )2.精衛是壹只什麽樣的鳥?(用原文回答)答: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3.精衛以前叫什麽?為什麽變成了鳥?(簡要回答)答: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4.翻譯: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答:狀像鳥壹樣,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5.此神話,表達了遠古人名怎樣的精神?答:表達了古人堅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3.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1 釣餌同而得失異 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 ” 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 ” 。乙如其教,連取數魚。

予嘆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釣魚是相同的條件有哪些?---- 釣餌同 結果不同 ---(甲)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這句話的作用是卒章顯誌(凸顯主題)4、請妳用簡潔的語言為甲、乙兩老漢畫像。

甲老漢:釣魚時,心中坦然眼睛微閉神色安然,使魚看不清老漢的用意,因而上鉤。 乙老漢:壹心取魚,雙目盯著魚,神色在意魚,使魚有所察覺。

所以魚跑了。、5讀了這則小故事,妳悟出的道理:辦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輕松安然。

4. 求10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

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註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

②京師不見: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後”及其他。

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壹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

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

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壹字能字,壹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壹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

莊曰:“即此間壹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註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

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

⑥火卒:軍中夥夫。 文化常識 象棋。

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

“象棋”壹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於“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壹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莊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 註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

②賦:古代的壹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

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

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麽?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

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

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註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壹種吸血的小蟲。

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憑壹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

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

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

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註釋①罄:壹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

②術士:有。

5. 小學文學常識試題及答案

1.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是《 》.第壹部語錄體儒家經典是《 》 2."四書五經",”四書“|指《 》《 》《 》《 》, ”五經“指《 》《 》《 》《 》《 》 答案:1.《詩經》、《論語》 2.“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1月8日(第二天):先秦時期(二) 1.我國的第壹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 ),他的代表作《 》為我國第壹首長篇抒情詩。

答案:1.屈原《離騷》 1.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精衛填海、黃帝戰蚩尤、鯀禹治水這些神話故事中解釋自然現象的有( ) 、( )、( );反映人類同自然鬥爭的有( )、( )、( );反映社會鬥爭的有( )。 2.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孔子是( )學派的代表人物,名( ),字( ),他不僅是壹位思想家,還是壹位( )家 答案:1.解釋自然現象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 反映人類同自然鬥爭的有:後羿射日、精衛填海、鯀禹治水 反映社會鬥爭的有:黃帝戰蚩尤 2.儒家 丘 仲尼 教育 1. 我國第壹部紀傳體史書是西漢著名史學家( )撰寫的《 》,被( )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司馬光的《》並稱“史學雙壁” 2. 漢賦四大家:( )、揚雄、( )、張衡 答案:1.司馬遷《史記》 魯迅 《資治通鑒》 2.司馬相如、班固 1、我國第壹部斷代體通史是《 》,作者是東漢的( ) 2、西漢文章兩司馬指的是( )、( ) 答案: 1《漢書》 班固 2.司馬遷、司馬相如 魏晉南北朝時期 1.我國第壹位女詩人是( )。

2樂府雙壁指的是《 》、《 》加上《 》為樂府三絕 答案: 1.蔡琰(文姬) 2.《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木蘭詩》) 《秦婦吟》 1.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這個成語就是由( )的《》詩得來的。其實建安曹家人才輩出,妳還記得那個稱象的男孩嗎?他叫什麽名字? 2.魏晉南北朝詩人,被鐘嶸《詩品》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是 ( ),妳能寫出壹個他的作品的名字麽? 唐宋時期 由於隋代十分短暫,文學的發展也不夠典型,所以我們直接進入唐宋時期 1.初唐四傑指( )、( )、( )、( ) 2.“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這裏的“李杜”指的是( )和( )。

他們分別被尊稱為( )和( )。 答案 1.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2.李白、杜甫 詩仙 詩聖 1.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 )八大家。

他們分別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和( )以及宋代的歐陽修、( )、( )、( )、王安石、( )。 2.中國文學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妳知道“小李杜”指哪兩位麽? 答案: 1.散文 韓愈 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轍 曾鞏 2.李商隱和杜牧 1. 第壹位女詞人,亦稱“三瘦詞人”的是宋代的( )。

2.唐代詩人雅號:例如李白——詩仙 杜甫——詩聖 王維——( ) 劉禹錫——( ) 李賀——( ) 白居易——( ) 答案: 1.李清照 2.王維——詩佛 劉禹錫——詩豪 李賀——詩鬼 白居易——詩魔 1.“壹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妳知道這“三詞客”“四大家”指的是誰麽? 2.宋詞主要分為( )派和( )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後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答案: 1 “三詞客”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 “四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2. 豪放派、婉約派 蘇軾 (辛棄疾) 柳永(李清照)(後兩問答案 1.蘇子瞻雲:“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對( )的詩、( )的文、( )的書法皆有較高的評價 2.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是( )和( )。

(這道題學生應該可以猜出來的) 答案: 1.杜甫 韓愈 顏真卿 2.李白 杜甫(這兩個人至於整個詩歌史實在是太重要了 1 .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有( )、( )等;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有( )、( )等。 2.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的“聖”:至聖——( )、亞聖——( )、詩聖——( )、詞聖——( )、文聖——( ),七絕聖手——( ) 答案 1.邊塞詩派: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岑參(答案不唯壹) 山水田園: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答案不唯壹) 2.孔子 孟子 杜甫 蘇軾 歐陽修 王昌齡 元明清時期 1.元曲四大家指( )、( )、( )、( ) 2.我國第壹部長篇諷刺小說是( )的《 》 答案 1.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有壹個姓“鄭”的人騎著壹匹“白”“馬”去闖“關”) 2.吳敬梓《儒林外史》 1. ( )有“曲狀元”之美譽。

2. 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是《 》、《 》、《 》、《 》。 答案: 1. 馬致遠 2.《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1.“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是老舍對《 》這部文學作品的評價,它的作者是( ) 2.我國第壹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是《 》。 答案 1.《聊齋誌異》(《聊齋》) 蒲松齡 2.《西遊記》 1.關於“四” 文房四寶:( )、( )、( )、( ) 國畫四君子:( )、( )、( )、( ) 文人四藝:( )、( )、( )、(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 )、( )、( ) 有點多……今天就積累壹個題吧…… 答案 文房四寶:湖筆 微墨 宣紙 端硯 國畫四君子:梅 蘭 竹 菊 文人四藝:琴 棋 書 畫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

6. 課外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壹、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註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

旋:轉彎。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顧膽落( ) 1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1)遂以為盡操舟之術。___________ (2)椎鼓徑進……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訴人們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二、魯人徙越 讀下列這則文言文,回答14~16題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①屨:麻鞋。

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裏用作動詞,指穿鞋。

④跣:赤腳。14.解釋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或謂之曰 (2)以子之長 15.翻譯劃線句。 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16.這篇短文告訴我們壹個什麽道理?三、農夫毆宦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太監)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指“門戶”稅),仍邀(強要)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

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才與絹數尺 (2)農夫涕泣 (3)不取直而歸 (4)遂毆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仍邀以驢送至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3.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 4.文中賣柴農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①,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壹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裏話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註釋:①傅毅、班固均為東漢文學家,史學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東漢名將。③[自休](冗長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見]即見自,表現自己的長處。⑤[體]體裁⑥[裏語]俗語,民間諺語。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鮮能備善( ) (4)斯不自見之患也( ) 2.選出與“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中加點的“以”字用法相同的壹項:( ) A、武仲以能屬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蓋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輕”的原因是什麽?五、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鹹來求假焉。引種植之不可已出。

諺曰:“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註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1.解釋句中的加點詞: (1)向之笑者 (2)鹹來求假焉 (3)然積以歲月 2.下列句中的“之”與“時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悵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親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4.“此之謂也”說的是什麽道理?對妳有何啟示?道理:啟示: 六、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於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

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於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於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於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1.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帶點詞。

(1) 入則羞對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於耕作 (4) 於是退而疾耕 2.和“曠日持久而不得獸”的“而”用法不同的壹項是:A、於是退而疾耕 B、環而攻之而不勝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 3.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得無欲吾致力於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4.讀了這則故事,妳受到了什麽啟發? 七、張良受書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

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壹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

不復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異之,常習讀誦之。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遂去,無他言 (2)與老人期 (3)喜曰:“當如是” (4)良因異之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與“常習誦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孤之有。

7. 小升初5篇古文閱讀題及答案

第壹組(壹)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4.文中的 之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輒 ( )③兒癡如此 癡(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 3.閱讀本文,說說妳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壹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麽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麽?他說明了什麽道理? 參考答案: 壹、1 ①鄭國有壹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癡: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麽,為什麽。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壹到夜裏,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

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國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考慮情況的變化,按照事物的發展來辦事。 第二組 (壹)約不可失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壹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註釋: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 虞人:掌管山澤的官。

罷:停止,取消。 1.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 (2)是日,飲酒樂,天雨( ) (3)公將焉之( ) (4)豈可不壹會期哉( ) 2. 與“公將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3. 翻譯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罷之。

4. 這則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現出來的 品德至今還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答案: (1)① 打獵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約定的時間 (2)A(疑問代詞哪裏) (3)於是前往(赴約),親自取消了(打獵) (4)守信 (二)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 下列語句,誦讀節奏正確的壹項是( ) A. 婦亦 / 起大呼 B. 又夾百千 / 求救聲 C. 雖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壹處也 2. 選出對加點詞理解正確的壹項( ) A. 雖人有百手雖:雖然 B. 不能指其壹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壹處名:說出 D. 幾欲先走走:走開 3. 對劃線語句,理解、分析正確的壹項是( ) A. 從正面描繪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內容非常恐怖,令人膽戰心驚。 C. 寫觀眾對口技表演的反應,寫出了臺上臺下互相呼應的情景。

D. 寫觀眾對口技表演的反應,從側面表現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4.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 ) A. 聽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觀眾面對面坐在壹間屋裏。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簡單。

D. 表演者還沒開始表演就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