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什麽是信客

什麽是信客

簡單地說,信客是指壹類人,這類人習慣於使用短信、彩信、QQ、MSN等即時通信方式,發表基於某個特定主題的信息。信客類似互聯網上的播客,只不過這類人使用無線、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傳播的載體主要是文字短信和多媒體信息(彩信)。信客可以看作是移動通信網絡裏的“博客+播客”,是短信文化的升華,是無線網絡時代的“個人出版物”,代表著全新的個人移動傳媒方式、情感交流方式、社交活動方式。

人言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語真實,後發展為講信用,在後來發展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國古代,壹直存在送信人,被稱為信差,信使,信客。這壹職業壹直延續到20世紀初,尤其是在壹些農村,由於通訊尚未普及,因此城鄉之間的聯系工作就由信客承擔。在現代經常給壹群圈子裏的朋友發葷段子短信的人就是壹個信客。他符合信客的所有標準定義:使用短信;發送給特定的人群;發送特定的主題。信客的英文可以翻譯為Msgcast,是Short Message(短信)與broadcast(廣播)的合成詞。信客秉承了短信文化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無線網絡世界隨時隨地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信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在家鄉讀完小學後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壹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壹名。此篇《信客》選自《秋雨散文》。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 《信客》正文: 壹 我家鄰村,有壹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困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他做信客還有壹段來由。 本來村裏還有壹個老信客。壹次,村裏壹戶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托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壹份禮,就裁下窄窄的壹條紅綢捆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壹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壹下著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壹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壹無所有。 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紮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整整兩天,老信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有哪些人在外面,鄉下各家的門怎麽找,城裏各人的謀生處該怎麽走。說到幾個城市裏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把這壹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裏哪個茶房可以信托。還有各處吃食,哪壹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壹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過接班。可是聽老人講了這麽多,講得這麽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後的囑咐是揚了揚這只紮傷了的手,說“信客信客就在壹個信字,千萬別學我。”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後的生活,說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說:“不。我去看墳場,能糊口。我臭了,妳挨著我也會把妳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人壹身,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年輕信客上路後,壹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壹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現在,他正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壹個個碼頭,壹條條船只,壹個個面影。 刮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壹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壹路小心。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他老犯胃病和風濕病,壹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麽都說了,怎麽沒提起這兩宗病?順便,關照家人抽空帶點吃食到墳場去。他自己也去過幾次,老人逼著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他們便壹起感嘆唏噓。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壹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的變遷史料,可惜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人,剛剛說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實在太忙,路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壹回家就忙著發散信、物,還要接收下次帶出的東西。這壹切都要他親自在場,親手查點,壹去看老人,會叫別人苦等。 只要信客壹回村,他家裏總是人頭濟濟。多數都不是來收發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麽稀罕物品。農民的眼光裏,有羨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終於有婦女來給信客說悄悄話:“關照他,往後帶東西幾次並壹次,不要雞零狗碎的”;“妳給他說說,那些貨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壹個女人家,來強盜來賊怎麽辦”……信客沈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壹切全能理解。都市裏的升沈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突然得了壹場急病死了,這樣的事在那樣的年月經常發生。信客在都市同鄉那裏聽到這個消息,就會匆匆趕去,代表家屬鄉親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鄉間,他就夾上壹把黑傘,傘柄朝前,朝死者家裏走去。鄉間報死訊的人都以倒夾黑傘為標記,鄉人壹看就知道,又有壹個人客死他鄉。來到死者家裏,信客滿臉戚容,用壹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語氣把噩耗通報。可憐的家屬會號啕大哭,會猝然昏厥,他都不能離開,幫著安慰張羅。更會有壹些農婦聽了死訊壹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作了死神冤鬼,大聲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壹個相信只有這點點。紅紅的眼圈裏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麽事壹般。他只好柔聲地匯報在上海處置後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 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幹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麽我也是同鄉,能不盡壹點鄉情鄉誼?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壹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不祥的事。婦女們壹把眼淚、壹把鼻涕在信客家裏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著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縐縐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後,把壹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 壹次,他帶著壹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了都市的壹間房子,看見發了財的收信人已與另壹個女人同居。他進退兩度,猶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書信拿出來。發了財的同鄉知道他壹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問他是什麽人。這壹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妳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時髦女郎拆看的,看罷便大哭大嚷。那位同鄉下不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拿出壹封假信來只是脫身伎倆。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並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釋了自己的身份,還拿出其他許多同鄉的地址作為證明。傳喚來的同鄉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壹時糊塗,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這次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不再做信客。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 他向鄉親們推說自己腿腳有病,不能再出遠門。有人在外的家屬壹時陷入恐慌,四處物色新信客,怎麽也找不到。 只有這時,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常常給失去了生活來源的他端來幾碗食物點心,再請他費心想想通信的辦法。 也算這些鄉村劫數未盡,那位在都市裏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突然發了善心。此公後來更發了壹筆大財,那位時髦女郎讀信後已立即離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鄉處得知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還聽說從此信客已賦閑在家,如此種種,使他深受感動。他回鄉來了壹次,先到縣城郵局塞錢說項,請他們在此鄉小南貨店裏附設壹個代辦處,並提議由信客承擔此事。 辦妥了這壹切,他回到家裏慰問鄰裏,還親自到信客家裏悄悄道歉,請他接受代辦郵政的事務。信客對他非常恭敬,請他不必把過去了的事情記在心上。至於代辦郵政,小南貨店有人可幹,自己身體不濟,恕難從命。同鄉送給他的錢,他也沒拿,只把壹些禮物收下。 此後,小南貨店門口掛出了壹只綠色的郵箱,也辦包裹郵寄,這些鄉村又與城市接通了血脈。 信客開始以代寫書信為生,央他寫信的實在不少,他的生活在鄉村中屬於中等。

兩年後,幾家私塾合並成壹個小學,采用新式教材。正缺壹位地理教師,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繪聲繪色,效果奇佳。他本來識字不多,但幾十年遊歷各處,又代寫了無數封書信,實際文化程度在幾位教師中顯得拔尖,教起國文來也從容不迫。他眼界開闊,對各種新知識都能容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體諒人,很快成了這所小學的主心骨。不久,他擔任了小學校長。 在他當校長期間,這所小學的教學質量,在全縣屬於上乘。畢業生考上城市中學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時,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墓就築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麽關系。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壹修。

課文分析

1.社會有某種需要,就有某種職業。作者故鄉浙江余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時郵政業務尚未普及到鄉村,城鄉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擔當,於是有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譽糟蹋了”,幹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到了壹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發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帶出的信、物。還有額外工作,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謀生者死了,得盡同鄉情誼,匆匆趕去,代表家屬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鄉間,又要通報噩耗,幫著安慰張羅,交送遺物,匯報處置後事的情況。“信客”挑著壹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老信客幹了壹輩子,家裏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壹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濕病成了職業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淩、憎恨。老信客僅僅裁下窄窄的壹條紅綢,被人糟蹋了壹生名譽,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報噩耗,有的農婦竟把他當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送交遺物,還被人懷疑貪占。那個發了財拈花惹草的同鄉竟誣稱信客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叫人撐持不了。 但是,社會總體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信客終於不再堅持下去了,人們想起他的好處,常送去關懷和溫暖,就是那位發財的同鄉後來也向他道歉,並請他接受代辦本鄉郵政的事務。人們推舉信客當老師,信客工作出色,還當了小學校長。他死時,人們紛紛趕來吊唁。 2.特殊的職業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質。 信客任勞任怨。他理解在外謀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屬,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感情。事情不分份內份外,只要有求於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辭,有時候還得忍受無端的猜疑與羞辱。 信客誠信無私。他銘記老信客的囑告:“信客信客就在壹個信字。”誠信是這個職業的生命。誠信以不貪為前提,他潔身自好,從不雁過拔毛,他潔白無瑕,也不怕別人懷疑。 信客待人寬容。他在發財的同鄉那裏遭遇了兇險,他不想讓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回鄉後也沒有挑事,不說任何壞話,他保護了壹個家庭。 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幹。他年輕時屢屢碰壁,窮愁潦倒,長時間當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開闊了,閱歷豐富了,他當教師是好樣的教師,當校長是好樣的校長,他贏得了社會普遍的贊譽。

讀後感

萬事"誠"為先—讀後感 這幾天讀余秋雨老師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頗多,讀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那篇反映"誠信"的《信客》,我們上次學生做作文也是寫了反映"誠信"的話題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壹點粗淺的看法談壹下.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壹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沈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我要說的是這裏的壹個老信客,曾有壹次為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壹遠親送壹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壹條紅綢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壹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壹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壹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壹無所有.小小的壹件事毀了老信客壹生的名譽,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紮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壹次,這就是我要說的,在這個世界上,妳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壹句話:萬事"誠"為先!

課後詞語意思

唏噓:哭泣後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答。現在意思有所擴展,有感嘆、感慨、議論、懷疑、不以為然等意思。 嫉妒:壹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的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 猝然:突然地,出乎意料。 昏厥:壹種突發性、短暫性、壹過性的意識喪失而昏倒。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焦灼:焦躁憂慮。 伎倆:不正當的手段。 詰問:追問;責問。 吊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家屬。 顛沛:無家可歸,不斷漂流,居無定所。形容生活艱難,帶有可憐、憐憫之意。 潦倒:頹敗,荒廢。 克扣:扣減應該發給別人的財物而據為己有。 接濟:在物質上援助。 稀罕:稀奇,少有,少見。 噩耗:指近親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呵斥:厲聲斥責。 長途跋涉: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窮愁潦倒:形容又窮又愁,無路可走,非常失意。 風塵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勞累。 雞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無關緊要的瑣碎事物。 低眉順眼:低著眉頭,兩眼流露出順從的神情。形容馴良、順從;有時也用於“忍氣吞聲”。 連聲諾諾:壹聲接壹聲地答應。形容十分恭順的樣子。 生死禍福:人生中的出生、死亡、災禍、祥福。有涵蓋人生世事的意思。

課後練習

壹、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然後用幾句話概括信客的為人。 1.作者在寫信客之前,為什麽先寫壹個老信客? 2.作者重點寫了信客什麽事跡?為什麽重點寫? 3.信客為什麽留下遺願,死後要與老信客葬在壹起? 本題從人物研究的角度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概括信客的為人: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容,善良厚道。 1.先寫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壹職業的兩個特點:壹是路途艱苦;二是強調職業道德──“就在壹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壹絲不茍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醒著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年輕信客迅速成為可以信賴的信客。 2.重點寫了兩個事跡,壹是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二是具體寫壹次遭人誣陷。這些都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厚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語言樸素平實,《臺階》的語言十分口語化,與這兩篇文章相比,本文語言有什麽特點? 第壹個特點,質樸而典雅。 學者散文的風格比較典雅,本文寫信客,題材的特點又決定語言特點,質樸的人物要用質樸的語言來描述。如“他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愁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壹句,就兼有質樸與典雅的特點。文中典雅的詞語隨處可見,如“破爛灰黯”“風塵苦旅”“感嘆唏噓”“勁厲的山風”“滿臉戚容”“猝然昏厥”“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滿紙幽怨”“此公”“賦閑在家”“身體不濟,恕難從命”“繪聲繪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屬於上乘”等等。 第二個特點,精辟而又暢達。 這特別表現在比喻句上:“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都市裏的升沈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紅紅的眼圈裏射出疑惑的利劍。”“做信客的,就得挑著壹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三、試寫壹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題實際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跡和品質,對碑文體例則不作要求。本題如此設計,意在置於特定情境,對人物產生親切感。下面示例,僅供參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風塵苦旅,奔波於家鄉與上海之間,艱辛倍嘗,傳遞兩地親人信物。為人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寬容厚道。執教小學,為人師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鄉敬重,眾口傳頌,立此墓碑,永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