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幾分鐘之後,徐傑老師給我回復:妳壹堂課上堆了那麽多東西,當然“濃得化不開”了。我既意外又驚喜,徐傑老師是精致語文的首創者,在執教名著導閱方面深有研究,能花時間去看我的教學設計,還能給我指出問題所在,不能不激動萬分。我趕緊回復:謝謝徐老師指教!榮幸之至!徐老師又回復:大約,現在紅瑞很難聽到逆耳之言了。徐老師的點評既直接又犀利,讓我臉紅心跳,認真反思。當今的語文課堂有多少“濃得化不開”的現象,需要我們自身努力糾偏。
? 壹、課堂內容貪多求全,擠壓學習空間。 很多老師課堂內容設計過多過滿,追求“高大全"式的課堂,面面俱到,這樣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然是有限的,教師追求的是完成了課堂上的教學任務,學生學得怎樣,效果如何?這是需要打問號的。教師本人更是沒有認真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就像我這節多文本閱讀課,我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豐富的情感,我給了學生三個閱讀抓手:抓典型事件,悟深沈情感;抓評價性語言,悟深摯情感;把握雙重視角,品豐富情感;為了把三種方法都教給學生,我把它們融合在了壹節多文本閱讀課中。其實我此前也思考就其中的壹個“把握散文雙重視角”都足夠學壹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懂學透就可了,但是為了貪多,就想把這三種方法都交給學生,課堂的容量是增加了,由於課堂密度加大,課堂節奏就得加快,學生課堂上學得時間是比較倉促的。有時候在課堂設計時,我們總是怕課堂內容太單薄,教給學生的內容不夠豐厚,就不斷的疊加,結果就是課堂內容冗雜,出現“堆”的現象,教的東西很多,導致學生“消化不良”。這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大膽刪繁就簡,保留主問題。尤其在備課的時候,要有學生立場,要把握學情,要向課堂問效,不能想當然。
二、課件內容繁復多樣,學生應接不暇
對於ppt輔助教學的“輔助”二字,很多老師理解的還是不到位。第壹種現象,ppt太多,課堂成了ppt的展示。壹堂語文課有40多張ppt,這是什麽概念?也就是說,壹堂40分鐘的語文課,平均不到壹分鐘就要出示壹張ppt,那麽整節課學生學習的時間在哪裏?思考的時間又在哪裏?整節課就是教師放ppt,學生觀看ppt的過程,整個課堂被ppt所綁架,我曾經和老師們探討,壹節課的ppt最多不能超過20張,最好是越少越好。肖培東老師在執教《老山界》時,整堂課只用了壹張ppt,就是紅軍戰士“星夜爬山"的那張插圖,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理解,思考分析。課堂壹定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壹定的強化和提升。第二種現象,ppt的內容就是答案的展示。ppt設置成動畫,先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貌似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然後教師出示正確答案,讓學生朗讀並批註在書上,考試前復習背誦答案,考試時套答案作答。遇到學習文言文,學生書上批註那叫壹個密密麻麻,學生的小手壹節課也是累的擡不起來,摔手腕以解困。這樣“死教”,學生“死學”的現象不在少數。《課標》中談到: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可是我們的教學卻不敢越雷池,因為我們被標準答案“綁架"了,壹旦學生的理解偏離了標準答案,考試自然是不得分的。所以很多老師想出了遊走在標準答案和個性體驗的中間地帶,可以說說自己的情感體驗,但最終還是要背標準答案的,這種現象在執教古詩文時居多。所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教師壹點壹滴,持之以恒地在課堂上培養。
三、課堂模式固化,缺少靈動張力。
? 對於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學壹點規範的課堂模式是必要的,因為青年教師的課堂往往偏於隨意,缺少章法。但對於成熟教師來說,常年累月的固守壹種模式,未免太過呆板,把課都上成了壹個模樣,缺少個性特色,課堂上缺少了思維的張力,靈動的態勢,成了千課壹面的呆板模樣。去聽文言文,妳都能猜測到他是怎樣壹步壹步執教的,大體是“朗讀——翻譯——賞析——小結”幾個環節;執教小說,壹般是“理情節——析人物——悟主題——研寫法”;學習記敘文,就是“整體感知——合作交流——精講點撥——總結歸納";學習說明文,就是“抓特征——明方法——理順序——品語言”。為什麽老師堅守著自己的教學模式,而不願意改變?首先,這樣備課省時省勁。教師不需要對文本再深磨細嚼,用這樣的套路把課文往裏面壹套,壹節課的教學框架就出來了,尤其對於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說,在備課上花費的時間少之又少。其次,打破固有模式很難。當壹個教師的課堂模式固化之後,讓他打破自己是很難的,這需要老師主動的在文本研讀、教學藝術、教學理論方面深深紮根,苦練本領,才能掙脫框架的束縛,達到課堂教學的更高境界,謂之突破瓶頸。徐傑老師為了壹節精彩的教學設計,竟折磨他壹年多,可見背後所下功夫之深。要想像黃厚江、肖培東老師那樣課堂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壹定是教師自身在不斷打破局限,在課堂教學上不斷自我升華!
我們的教學不能形成量的“堆疊”,要深探其中內在邏輯,需要 “課堂瘦身”,設計出讓學生“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主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壹步步的去抵達文本深處。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是“濃得化不開”,而應該是“學至更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