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杯葛”是boycott的音譯,來自人名”boycott“的音譯,意思為集體抵制,臺灣及港澳地區常用,在中國大陸並不常用,大陸更常用抵制這個詞。
詞匯來源:
原為19世紀80年代愛爾蘭土地運動中佃戶對英國地主的壹種鬥爭方式。
1880年9月19日,愛爾蘭民族運動領袖巴涅爾領導佃戶對殘酷驅逐佃戶的英國地主代理人杯葛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1832—1897) 采取斷絕關系的制裁措施,遂使此詞有了新意,成為聯合起來,與個人、團體或國家斷絕買賣或雇傭等關系的壹種經濟或社會的抵制行為的代名詞。
擴展資料:
“杯葛”可以是推行國家政策的壹種手段,也可以是針對外國的違法行為而進行的報復行動,還可以是為達到特定目的而展開的不合作運動。“杯葛”作為壹種社會現象很早就存在了,但是,直到近代,才包含了斷絕社會、經濟關系的內容,並成為壹種鬥爭的手段。
特別是在19世紀以後,“杯葛”作為弱小民族或被壓迫民族和國家抵抗大國的武力行為或為恢復主權的有力鬥爭武器,得到越來越普遍的運用。根據1945年《聯合國憲章》第42條的規定,聯合國為了進行集體制裁而采取的斷絕經濟關系的措施,也屬於“杯葛”的壹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