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戰友情。
袍澤,袍指古代外衣,澤指古代內衣。袍澤指軍中的同事。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妳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妳在壹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妳***前進。
這首詩講士兵出征的故事,歌頌戰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袍”和“澤”(通襗)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稱。後來,袍澤就成了“將士”、“戰友”的代名稱。
擴展資料:
出處:
全詩***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壹邊歌唱,壹邊行軍,壹往無前。
第壹章,統壹思想。當時軍情緊急,壹時難以備全征衣。“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誇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用壹件戰袍。
“王於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麽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同的,必須壹起抗擊***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壹行動。“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壹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壹起上戰場。“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壹、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
這是壹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層層遞進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壹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百度百科——袍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