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王肇輝
采寫:林馨雅
王肇輝,《大學生》雜誌社資深記者,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秘書長,“開復學生網”的三位理事之壹。其采寫的文章多次在全國以及北京市新聞作品評比中獲獎。
第壹次看到“王肇輝”這個名字是在《大學生》雜誌的壹篇文章上。作為記者,他所做的分析條理清晰,論述充分,所提的建議合理誠懇。之後又了解到他是“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的秘書長,他曾陸續邀請李開復、龍永圖、靳羽西、唐駿、李昌鈺等壹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到中國大學中與青年學生面對面,系列演講已經陸續走進全國40多所高校,受到各地大學生的廣泛好評。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樣壹個犀利而中肯的人定是我們的父輩,朦朧地有些敬畏。直到在“開復學生網”的見面會上見到他本人,我才知道原來王肇輝風華正茂,如同大學校園裏的學長。通過采訪,我了解到,他的犀利,來自青春的活力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他的中肯,來自對大學生成長和成材壹直的關註。
追求夢想,走上新聞路
也許壹個贊揚真的可以成就壹個人。王肇輝對文字的興趣來源於小學壹年級時壹篇看圖作文《狐貍分餅》在全省的作文比賽中獲獎。每個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自己幹的壹件事得到贊揚便會在壹段時間裏對這件事產生濃厚興趣,不由自主地希望做得更好,王肇輝也是這樣。那次獲獎激勵著他從此喜歡上文字,依靠著自己不斷的努力取得了壹個又壹個成績,這些成績讓他的“激勵”效應得以延續至今。他的成功,有天份的影響,更來源於他的努力。天份只是壹顆種子,不斷的努力使得這顆種子生長發芽,最終結出壹個又壹個果實。
但是,很多事並不是妳有興趣就能發展為職業,並且取得成功。王肇輝的新聞工作者之路也經歷了坎坷曲折。興趣往往要屈從於現實的高考壓力。最終選了理工科,學著石油專業的王肇輝就面臨著這樣的選擇。雖然追逐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止,他的文章也常常在報紙雜誌上出現,但是這只是他生活的調劑。壹個石油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後到油田,未來的路似乎就只能是這樣了。但是,王肇輝想,這真的是自己的希望嗎?不!他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文字相關的工作。
《大學生》雜誌壹次偶然的采訪成為王肇輝命運的轉折點。當時,《大學生》雜誌正在做壹個封面文章——《大學生,妳敢不敢獨立?》的系列報道,調查大學新生自己單獨來學校報到的情況。作為壹名來自山東農村、各種事情敢於自己處理的新生代表,剛入學第二天的王肇輝便機緣巧合地接受了采訪,之後便與這位采訪自己的龐芳老師保持聯系,當年又參加了雜誌社在全國高校成立的“大學生記者網絡中心”,接受了書本以外的新的培訓。帶著實現夢想的熱情,在雜誌社老師的信任和幫助下,王肇輝的積極努力,最終讓他成為北京區記者中心的第三任主席。
在任期間,在雜誌社李曉光老師的指導下,王肇輝完成的大學生打工受騙題材的紀實報道——《下海遭遇“小鯊魚”——大學生打工遭遇陷阱實錄》成為較早地集中關註大學生打工問題的新聞作品,同時引起了全社會對這壹問題的廣泛關註,最終為當年北京市政府針對大學生打工的相關文件出臺奠定了基礎。
在還沒有畢業的4月份,王肇輝又邀請了包括斯琴格日勒、水木年華等在內的眾多深受大學生喜歡的青年歌手在“北大百年講堂”翻唱革命歌曲,以這壹特殊形式表達青年人對於紅色年代的追憶,並邀請王雪純、張澤群、高潮東擔任主持,這壹活動引起當時參與其中的北京各高校學生代表的***鳴。於是在壹邊準備論文答辯、壹邊籌備晚會的過程中,他又受到了中央電視臺《12演播室》的關註和追蹤報道,編導們驚異於壹個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竟能在晚會中參與如此重要的工作。
2005年4月19日,王肇輝擔任秘書長的“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創辦,利用媒體優勢,給中國大學生量身打造了壹個具有國際化水準的交流平臺,在享有國際盛譽的知名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與中國大學生之間架起壹個良好的橋梁紐帶,讓大學生在能夠“聆聽教誨、感受世界、享受知識、交流觀點”。其中很多演講嘉賓曾經是王肇輝的采訪對象並在演講後保持著密切聯系。
目前“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的足跡已經遍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30余所大學,擁有超過10萬人的聽眾。同時也收到各地上百所大學的盛情邀請。
王肇輝以其熱情和努力不斷得到信任和幫助,他們的支持又讓王肇輝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壹步步走到現在。
半路出家,怎樣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路
雖說考大學填誌願的時候那些專業是自己認同的,但是那時的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選擇嗎,自己所選的專業真的是自己心甘情願為它付出壹生的嗎?我想,很多人會在回答“不”,就如同大學時的王肇輝。
大壹時便有了朦朧的感覺,到了大二,他基本已經把自己定位在文字相關工作上,大學四年,他不斷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通過在雜誌社的學習和積累,他堅定地認為自己會從事新聞工作。即使他不是正統科班出身,即使他與新聞專業的學生相比存在很多先天的劣勢。而半路出家的他,卻並不遜色於科班出身的其他人。大四剛開學,當別人還沒開始準備簡歷時,《大學生》雜誌社便已投出橄欖枝,邀請他加入,成為當年度北京市就業最早的大學生。
那麽,半路出家的人怎樣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路?王肇輝結合自己的體驗提出了壹些建議:
首先,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正確定位好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興趣特長所在,並相應地規劃好自己未來要選擇的方向。如果在壹種職業或壹個領域,妳既有興趣,又有天份,成功的幾率便會大很多。
其次,要了解自己所選的路需要什麽樣的基礎,與對口專業的學生在同壹起跑線時妳缺少什麽。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不要只是抱怨,要清楚自己的興趣和誌向,要明白自己未來要走的路,並且在大學期間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下功夫,這樣畢業之後,才可能跟別人競爭。
然後,理所當然地便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著妳的夢想前進。缺少專業知識,便找對應的老師,或者查相應的資料。大多數大學的專業都很完備,圖書館的資料也很齊全;在如今的信息社會,網絡上什麽都有。缺少相關能力,不妨找些機會去參與社會實踐,趁著寒暑假到自己選擇的行業相關單位實習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如何做好規劃?王肇輝認為大學生剛入學就應該有“模糊規劃”的意識,不要等到了大四再臨時“抱佛腳”。簡單地說,模糊的規劃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來實現:將來是否從事自己學的專業?如果是否,那麽要做什麽?要想達到與科班出身的人同樣的水準,應該看什麽書?請教什麽老師?通過問自己這些問題並逐個解決這些問題,壹步步接近妳未來的理想方向。
“很多大學生找工作有個誤區:認為找工作不用急,到了大四,去書店找壹兩本所謂的“簡歷大全”、“面試技巧”,臨時背壹些訣竅就可以找到壹份好工作,其實不然。更多的‘內功’需要平時紮紮實實鍛練好,機會自然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只有紮實的內功才能讓妳在就業時脫穎而出。”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在明確自己的規劃之後便要處理好主次要關系。同時要學會揚長避短。壹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麽在學習和工作中應該學會突出自己的長處,發揮長處帶來的作用,這樣也更容易找到適合這個長處的位子。
與開復老師的情誼源於“開復學生網”
與開復老師的相識起源於“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的創辦。作為講壇負責人,王肇輝肩負著邀請演講嘉賓的任務。於是他便想到了深受大學生喜愛和尊重的開復老師,並在“開復學生網”上發了壹個邀請函的帖子。沒想到很快得到開復老師的回復並成功邀請開復老師擔任了首講嘉賓。
初次邀請成功之後他們便壹直保持聯系。無論多忙,開復老師都會親自回復王肇輝的郵件,就這樣在壹次次的交流中,積累了相互的信任,他們漸漸成為了朋友。
在開復老師的影響下,王肇輝直接參與了開復學生網的壹些建設管理工作、壹直關註著學生網的發展,並在很多場合提供幫助。始終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論壇,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幫助,可以成長地更好。最終在開復老師的信任下,王肇輝參與了更重要的決策工作,與開復老師、華宏偉成為“開復學生網”的三位理事。
在王肇輝的言行中,我可以感覺到他對開復老師發自內心的欽佩和尊重。據他所說,他最敬仰的是開復老師對學生由衷的感情。開復老師參與“中國大學生國際講壇”的第壹次演講就是因為更看重大學生的問題而推掉已經安排好的其他活動而抽空來參加的,之後他在中國十多所高校所進行的系列演講更是只能利用他的休息時間,馬不停蹄。但是再苦再累,他在學生們面前都是神采奕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感動於別人對學生感情的人,本身對學生便有深刻的感情。
“和采訪對象交朋友”是王肇輝壹直強調的作為記者的基本素質。壹名記者不應僅把工作局限於壹篇文章,能抓住文字之外的東西可能更見功底。除了開復老師,很多王肇輝曾經的采訪對象、演講嘉賓如今都成為他的良師益友,這些采訪中認識的朋友經常給與他分享壹些生活經驗,給他很多幫助,他自己也從這些優秀的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書本上不曾有的內容。這或許就是他口中的“學書不如學人”吧。
“記者這個行業為我提供了壹個與人交流的基礎和便利,但如何把握這個工作給妳帶來的資源是壹個很需要掌握的技巧。壹個合格的記者不應該僅僅把精力拘泥於寫好壹篇文章,而是應該具備‘民間外交’和‘資源整合’的能力,學會與采訪對象交朋友,並讓自己的朋友相互認識、交流,‘朋友+朋友’後就會把壹些相關資源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化,這些都是新聞工作應該學習的能力。”
對大學生的忠告
說起對當今大學生的忠告,王肇輝深有感觸。他說,現在的就業壓力很大,不管是不是半路出家,首先要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給自己壹個思考的空間,弄明白自己的特點是什麽,環境要求什麽,把自己的特點與環境的要求相結合,選擇好自己的路,然後向著自己適合的路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便是在大學階段所應當做的。
其次,要註重與人的交流與溝通,特別是與那些“牛人”。從人身上往往能比從書上學到更多,從古到今,不乏讀書十年不如聽人壹言的例子。只有加強與人的交流溝通,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學到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每個學校至少都有壹些能力比較強的人,與他們搞好關系,向他們學習,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他們離妳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