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孟德爾的生平簡介

孟德爾的生平簡介

孟德爾(GregorMendel)

孟德爾(Monde) 遺傳學的開路先鋒孟德爾選用豌豆擔任遺傳因子實驗的「主角」。並且從豌豆上找到了遺傳因子,而成為遺傳學的開路先鋒。

學生時代的孟德爾西元壹八二壹壹年七月二十二日,孟德爾在捷克的海森鐸(當時屬於奧地利)誕生了,他是家裏五個孩子中唯壹的男孩。當農夫的父親覺得種田實在太辛苦,希望孟德爾能夠多念點書,將來可以找到較好的職業。

而孟德爾果然不負眾望,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資質,在學校功課壹直名列前矛。當孟德爾上中學時,校長也註意到他是位可造就的人才,如果留在家鄉這所小型的中學,會埋沒了他,所以說服他的父母親,讓他轉到較大的學校─萊普尼克中學。

大學預科高中畢業後,他再度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大學預科學校。孟德爾上學所需的學雜費,壹直都是家裏東拼西湊的情況下,好不容易節省下來的。等到上大學預科學校時,龐大的學雜費已經使全家人用盡最後的壹分力量,再也繳不出夥食費,只好由父母親輪流,每天步行三十多公裏的路,送面包給孟德爾。孟德爾在這種壓力下,仍然盡力的把書念好,但是困苦的生活加上過分的用功,還是拖垮了他的健康。

對於壹個的科學家而言,能夠在活著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發明或發現被全世界的人肯定,甚至於獲頒獎章,那真的是極大的幸福,像是:倫琴、瓦特、愛迪生、居裏夫人等人;但是還有壹類的科學家,生前的研究發現,不被世人所了解,壹直到死後好多年之後,他的理論才被人重視,進而獲得世人的肯定。這類科學家,壹生在發掘真理的道路上孤寂的前進,我們的「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就是這樣的壹個科學家。

農夫的小孩

孟德爾是奧地利人,西元1822年出生,父親曾經參加過幾次對拿破侖的戰役,是個見聞廣博的人,戰事結束後回到故鄉務農,經營壹片果樹園。孟德爾常常到園中幫忙父親工作,果樹園對壹個少年來說,正是壹個最佳的自然學校。也許是正好有這樣的環境,因此孕育孟德爾日後藉由培育植物來探索遺傳法則的動機。孟德爾的父親雖然只是個農夫,卻有不凡的遠見,他知道農民要擺脫地主和專制政府的壓榨,就必須讀書求學問,才能取得較高的地位,因此他極力栽培孟德爾接受高等教育。

不過孟德爾的求學生涯並不太順利,主要是因為家裏經濟狀況不佳,孟德爾離鄉求學必須縮衣節食,導致營養不佳而生病,嚴重時甚至必須休學在家休養。盡管如此,孟德爾還是憑著自己的毅力和妹妹的嫁妝費的資助,終於進入壹所短期大學—奧爾茅茲學院就讀。後來在1843年孟德爾接受壹位教授的推薦,進入壹座「聖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擔任見習牧師,並研究學問。修道院畢業後原本應該當個專職的牧師,但是服務了壹年後孟德爾覺得自己更適合作學問和教書,於是就請求改任中學代課教師。

代課老師更厲害

孟德爾在擔任代課教師的期間由於教學認真,因此非常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學校便要他參加正式的教員資格考試,沒想到孟德爾竟然栽在生物學和地質學上,沒通過考試。盡管如此,孟德爾所屬的修道院還是派他到維也納大學繼續進修。在維也納大學,孟德爾學習各種自然學科和數學,同時得到許多優秀教授的指導,因此奠定研究能力的基礎。

完成維也納的學業後,孟德爾回到修道院所在地—布爾諾的壹所專科學校任教。孟德爾和學校裏的各類專家、教授朝夕相處、***同研究學問,時間壹晃就是14年(1854—1868年)。這十四年的教師生涯,成為孟德爾壹生最重要的黃金歲月;著名的孟德爾遺傳定律,也是在這時候發展出來的。從資料上來看,孟德爾壹生似乎並未取得正式教師資格,但是他的學養和教學能力,絕不輸給壹個大學教授。所以文憑和學歷並不代表壹切,自己的能力和實力更為重要。

空地裏的豌豆實驗

這14年中,孟德爾是生活在學校和修道院之中。在學校他是壹位良師;在修道院他則是壹位研究者。修道院的後院,緊鄰著窗邊,有壹塊長35公尺、寬7公尺的空

地,孟德爾在這塊空地上印證了科學的真理、解釋了人們長期的疑惑。在當時,人們雖然已經發現上壹代和下壹代之間,個體會有某些相似性,但是總是認為「本來就是這樣啊!沒什麽好奇怪」,科學界也沒有深入的研究探討。

孟德爾發現空地上的的豌豆,有的開著白花、有的開著黃花;有高莖、也有矮莖;有的豆莢豐圓、有的卻是幹扁。孟德爾用長時間的觀察、比對,看看豌豆上下兩代間的相近性和相異性,每逢豌豆豐收期,便針對收獲結果作有系統的統計,這些記錄的植物個體數超過二萬壹千株以上。經過長期觀察和大量的統計數據資料,孟德爾發現:如果長莖豌豆和矮莖豌豆交配,子代和孫代全部是長莖,壹直到第四代,四株中才有壹株是矮莖。孟德爾進壹步用動物作實驗:白鼠黑

孟德爾用來進行豌豆實驗的空地,就在修道院後面

鼠交配,第二代全部是黑鼠;再讓第二代黑鼠彼此交配,第三代中就有四分之壹是白鼠。經由動植物的實驗,孟德爾逐漸對親代和子代的關系理出壹些頭緒。

孟德爾遺傳定律

經過將近9年的努力,他的辛苦終於有了成果,1865年,他把研究的結果在當地布爾諾的自然歷史學會上發表,論文題目是《植物雜交試驗》;1869年他又發表第二篇論文《動植物遺傳之研究》,這篇論文是融合他壹生對遺傳學的研究的結晶。可惜這兩篇論文都沒有引起世人的註意,因為當時的人並不清楚遺傳學有什麽實用價值,更不了解它對人類有何影響。

孟德爾的學說,小罐子老師把他簡單整理成下面幾點:

壹、生物組織之內都有壹個基本單元(現在稱為基因),透過這個基本單元,親代的特性可以傳給下壹代。

二、每壹種單獨的特征,例如:豌豆的顏色或高矮,都是由壹對基因決定,而這對基因是由上壹代的壹對基因中,各繼承壹個基因湊成壹對。

三、子代繼承來的基因如果是有不同性狀的區別,例如:壹個基因會顯現高莖的特性、另壹個會顯現低莖,那麽只有強勢的特性會顯現出來(我們稱為顯性),在豌豆來說,就會顯現高莖,這種現象叫做「優性定律」。但是隱性的基因並不會消失、也不會被破壞,它還是會經由自然的機率,分配並傳遞給下壹代。

四、親代的基因經過分配,再傳給子代,哪個基因和哪個基因配成壹對,完全是隨機偶然發生的。

五、遺傳和性細胞有密切的關系,不屬於性細胞的特性是不能遺傳的。所以後天環境、工作造成的疾病是不會遺傳的,被細菌感染的疾病也不會遺傳;但是某些精神錯亂、神經衰弱癥是會遺傳的。

遲來的掌聲

西元1868年,孟德爾被任命為當地修道院的院長,從此以後,繁忙的行政業務使他無法繼續遺傳學的研究,加上當時的修道院,經常為了稅金的問題和政府鬧的不愉快,使得孟德爾被糾纏在這些繁重的工作之間,終於在1884年因病去世。孟德爾寂靜的在墓地裏沈睡了30多年以後,忽然聲名大噪,原因是1900年,在荷蘭、德國、奧國都有科學家分別以不同的植物加以實驗,同時獲得與孟德爾相同的結果,這時候他的研究才得到科學界的重視與肯定。

從此以後,更多的科學家重復孟德爾的遺傳實驗,進壹步由染色體的研究發現基因,再由基因的研究擴展到現在的細胞學、胚胎學、優生學、生化科技、甚至於現在最流行的「復制羊」、「復制人」等科技。

孟德爾走在時代的前端,使得他孤寂而終;但是,研究科學的美妙之處在於:只要是「真理」,必將有得到掌聲的壹天,只是妳不知道會在何時?哥白尼、伽利略、孟德爾都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