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毛澤東在第二次反圍剿所做的,名為《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譯文為:
白雲山頂的濃雲象是憤怒地站立起來,白雲山下的沖殺聲震天撼地,紅軍從山上猛沖下來,如同飛將軍降臨。槍枝如林,直逼敵陣,十五天長驅七百裏,從蒼茫的贛江邊壹直打到青翠的閩西山區,紅軍橫掃敵人的千軍萬馬,勢無阻擋如同卷席。
意思是:紅軍在這次反“圍剿”首戰告捷後,“接著打郭、打孫、打朱、打劉。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裏,打五仗,繳槍兩萬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
1931年5月,蔣介石又調集二十萬軍隊,以何應欽為總指揮,開始了第二次大“圍剿”。這回借鑒第壹次“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戰術失敗,改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從吉安到建寧拉開1條800裏長的弧形陣線,兵分4路向中央蘇區大舉進攻。
五月十六日,紅軍在吉安縣東固伏擊蔣軍公秉藩部28師。接著在十五天內,從西向東橫掃七百裏,五戰五勝,打破了第二次大“圍剿”,並且乘勝追擊,解放了廣昌、建寧。6月1日,毛澤東帶領總部和總前委進駐建寧縣城。3日召開軍民慶祝第2次反“圍殲”成功大會。就在這前後,毛澤東在住所西門外天主堂樓上寫了這首詞。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1931年夏季,國民黨軍隊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兵力增加至十八個師又三個旅近二十萬人馬。
為粉碎敵人的進攻,紅軍做了大量的準備,包括派出偵查人員,加強戰術訓練,建立野戰醫院,甚至在部隊集中時為節約糧食以減輕補給壓力而把官兵的壹日三餐改為壹日兩餐。與此同時,大批赤衛隊員和少先隊員再次出動,對敵人的後方和運輸線進行不斷的騷擾。
紅軍再次使用大規模的運動戰術,自壹九三壹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壹日的半個月中,從贛江邊壹直打到福建西北的山區裏,壹路上找到機會就回身壹戰,不戰則已,戰就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力求圍殲。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是毛澤東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圍剿”勝利期間所寫的壹首詞。該詞通過對反第二次“圍剿”的首次戰鬥東固之戰的生動描繪和整個戰役的藝術概括,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戰爭的無敵威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