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友梅是河南省信陽縣人,1925年出生,那是壹個混亂的時代,中原地區的民眾生活並不是很平靜。在那個舊社會逐漸崩解,新社會尚未成形的大時代裏,嚴友梅才出生兩個月,就跟隨父母離開故鄉了。對她來說,此後的生活是壹連串的遷徙,1940年代末期,她從大陸來到臺灣,後來,又從臺灣移居美國。嚴友梅不僅多次轉換住的地方,也做過很多種不同工作,她曾經擔任過華語教師、雜誌主編、大學教授,也經營過設計公司和出版社。不過,由於她是壹個家庭第壹,孩子至上的婦女,所以,她當家庭主婦的時間最久。
嚴友梅從小喜歡文藝,早年她寫散文和小說,1952年冬天開始寫童話,處女作是《湖中王子》,這本作品發表之後獲得很大回響,從此以後,嚴友梅就開始了多彩多姿的兒童文學寫作生涯。她早期的童話代表作《小仙人》膾炙人口,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被德國作家卡拉.史汀柏格翻譯成德文在德國發表,同時在德國電臺廣播。韓國作權熙哲也曾經把這部作品翻譯為韓文在《少年韓報》上發表。1985年韓國兒童文學家宣勇文再度把《小仙人》譯成韓文,並於1987年出版單行本。
嚴友梅是臺灣兒童文學的拓荒者之壹,也是最早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臺灣女作家。在1950年代,臺灣文學還剛起步的時候,她和林海音、潘人木三位女作家壹起耕耘這片園地,是臺灣兒童文學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重要推動者。她也是臺灣最早從事童話創作的先行者之壹,作品的質和量都受到肯定。她曾經說:「我寫童話,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我太愛世界,所以我寫童話。」她所發表的童話作品***有26冊,在當時是創作童話最積極也最有成就的作家,也因此被稱為「童話大王」。由於個性和環境影響,她的童話大抵以「愛與關懷」、「人生哲理」、「生命教育」等作為主軸,給予讀者溫暖、勵誌的感受。
除了童話之外,嚴友梅在1980年代中期也寫了不少兒童電視劇的劇本,後來,她把其中壹些劇本改成科幻童話,從1986年10月起,開始在《兒童的》雜誌發表。這壹系列故事都發生在壹個虛構的星球——金夢星上,故事內容描述三個人類小孩在金夢星上的奇妙經歷。金夢星人的外型和地球人不同,他們有三根手指、雙腳細長像繩子,平常不吃飯,只服用代食丹。嚴友梅用科學角度來設計情節、事件,也以科學實驗或高科技能力把這些看來超現實的事件加以合理化,至於童話主題,則呈現出冒險、合作、友情和勇敢,在臺灣資深的童話作家中,很少有人寫科幻童話,嚴友梅能夠做這樣的嘗試,足以看出她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局限於常規格局的創新性格。
嚴友梅不但中文造詣不凡,外文能力也相當好,她曾經把英國大作家C.S路易士的名作《納尼亞傳奇》的第壹部《獅子.女巫.魔衣櫥》翻譯成中文,由國語日報社出版,嚴友梅的譯筆不但淺顯易懂,詞匯還非常優美雋永,是難得的翻譯佳作,也是很多臺灣孩子的文學啟蒙書。由於這本書是很多臺灣成年人心底的美好回憶,又早已經絕版,所以,在拍賣網站的價格相當貴,薄薄的壹本書要賣好幾千塊臺幣呢。從許多當年讀過《獅子.女巫.魔衣櫥》的孩子都對這本書留下深刻印象,也就完全可以顯示出來嚴友梅的翻譯功力了。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很多,包括《飛上天》、《葉兒船》、《老牛山山》、《小神象》等。
詹冰:
詹冰,本名詹益川,早期曾使用“綠炎”筆名,是跨越戰前戰後兩代的詩人。壹九二壹年出生於苗栗卓蘭。就讀臺中壹中時,即嘗試寫和歌、俳句。後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明治藥專,返臺後,任藥劑師。戰後,於壹九五八年起任中學教師。目前已退休。 留學日本期間,自壹九四三年起開始寫詩投稿,詩作連續獲得日本著名詩人崛口大學賞識,從此寫詩不輟。壹九四四年年底返臺,第二年終戰後,開始學習中文,為中日文銜接時期,持續寫作未停筆的壹員。日文欄停止後,詹冰也大約經歷了十年左右,才再重新走入戰後的“中文詩”的詩人隊伍。不過,詹冰在四○年代,以中部詩人為主的“銀鈴會”裏,卻是創作力最旺盛的壹員。因二二八事件而陷入低迷狀態的戰後臺灣的新文學運動,不但沒摧毀這些臺灣文人的文學壯誌,反而激發他們的雄心,他們把原本只是進行作品交流輪閱的松散組織《邊緣草》,重振旗鼓把詩誌改成《潮流》,於壹九四八年五月推出戰後首見的中日文創刊的油印刊物。“銀鈴會”就是詹冰與其臺中地區的文友林亨泰、張彥勛、舊金堆、錦連等人合組的文學團體。 詹冰在《潮流》上發表的文章以論述為主,頗能見出他基本的文學觀點。例如,應用現代醫學人體解剖的原理,分析莫泊桑的小說,從小說結構必須具備的幾項要素,以圖解的方式解析作品。顯示他有文學作品解讀、剖析“科學化”、“規格化”的想法。又如,他強調文學作品中,不可忽視人的尊嚴,不分白人、黑人,或任何人,“壹切的人只要是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尊貴”不得以任何理由損壞。此外,他呼籲詩人寫有良心的作品。他不同意詩人作詩是“像小鳥壹般地歌唱”,小鳥唱歌,只是自然發生,沒有“歷史努力”,因此沒有進步可言。詩人的每壹篇詩,“必須是壹支支小小實驗管”。 壹九四九年四月六日,“四六事件”發生後,“銀鈴會”的精神領袖楊逵被捕入獄,同仁不斷被調查騷擾,主編張彥勛自首,朱實輾轉逃走,埔金被捕後,可能因另涉他案被處決,林亨泰被約談,會務活動因而停止、解散。詹冰的文學活動也幾乎完全停止,直到壹九五八年,他應聘擔任中學教師後,才逐漸恢復詩創作,他和林亨泰、錦連等臺中文友,後來也成為壹九六四年《笠》詩刊的創刊發起人之壹。《笠》就在他卓蘭的家中創刊。詹冰在《笠》詩刊的創刊號,再壹次重申了他的詩觀:“現代的詩人應將情緒予以解體分析後,再以新的秩序和型態構成詩,創造獨特的世界。”“詩人該習得現代各部門的學識和教養,傾註其所有的知性來寫詩。”顯示他作為壹個知性詩人的自覺與自我期許,並未因曾經中斷的文學生涯而變易。 詩評家林亨泰在論詹冰的詩的知性特征時說,他的主知詩觀,不同於賣弄、炫耀知識為目的主知,所以不會形成艱深難懂的情形,但他的詩,對於沒有具備相對等的知識的閱讀者,也是無法充分了解。因此,他的詩是建立在知性的基礎上,無論創作抑或閱讀,都必須要有“攝涵豐富知識的能力”。 詹冰被稱作臺灣現代主義詩的先驅者,主要是由於他從詩的視覺性特色,發展出“圖象詩”,以及他的詩裏的實驗性特色;許多科學術語、化學名詞出現在他的詩作裏,充分利用物性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以“創造”詩的歧義性,甚而有誘人產尹玩弄文字的錯覺,實則隱喻了詩人的現實觀察心得。詹冰的現代主義早於五○年代現代派的現代主義,也顯然不受 現代派的影響,他並沒有走紀弦的陣營,隨著“移植”的浪花起舞,有些詩,還是相當寫實的。他和戰後從現實主義出發的本土詩人間,仍然站在緊緊相連的同壹塊土地上。 即使是他那強調從感覺出發的“圖像詩”,如《山路上的螞蟻》、《雨》、《水牛圖》、《二十支的試管》等,都不是只追求視覺上的效果,螞蟻詩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螞蟻合力扛著食物前進,水牛詩可以感受到農民的生活,《雨》帶給人雨勢的沈重,都有現實生活的指涉,但圖像的情趣,卻被充分發揮出來了。 詹冰認為詩人的類型有三種,思想型、抒情型及感覺型。他自己應該被歸類為感覺壹型。如果配合前述知性主義的詩觀,詹冰的詩主張,其實可以歸於“經驗的連結和擴大”壹語予以概括。所以,即使他把創作的對象由成人知識分子轉入純潔的兒童,還是適用他的經驗擴張寫詩理論。 詹冰已出版的詩集有《綠血球》、《實驗室》、及童詩集《太陽、蝴蝶、花》、及詩、散文、小說合集《變》等。
小小:?
楊喚:
楊喚(1930年9月7日-1954年3月7日),本名楊森,臺灣1950年代重要詩人。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人,1949年隨部隊到臺灣,任陸軍上士文書,開始以金馬、楊喚、白郁為筆名寫現代詩。楊喚的童年生活雖然悲慘[來源請求],卻能跳脫悲情,以文學的熱忱,寫出壹首首純真可愛的童詩。
1954年為了觀賞電影《安徒生傳》,而搶越過臺灣臺北市西門平交道(今西門町徒步區附近),不慎跌倒,遭列車輾死,得年25歲。
楊喚的詩有豐富的感情和趣味,並具有啟發性,是臺灣寫作兒童詩的先驅。1985年,《楊喚全集》(2冊)出版,有詩、散文、童話、日記、書簡等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