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冷知識:墳、墓、冢、陵有什麽區別?

冷知識:墳、墓、冢、陵有什麽區別?

古人經常將“墳墓”兩個字放在壹起去使用,但實際上,“墳”和“墓”是兩種完全不同規格的東西,“墳”的字面意思是平地上的壹個小土堆,可想而知,墳就是用來埋葬普通人的。

古代的棺材非常貴,農民家庭多半是買不起棺材的,所以在死後都是用草席等物品將屍體包裹起來,然後挖坑填土去埋葬,因為古人死後多半是埋葬在自己地裏,也很少去立碑,可能豎壹個牌子就結束了。

雖然墳看起來十分簡陋,但對於古代平民來說,卻是壹種標準的埋葬方式。

當壹個家族發展起來後,會進行遷墳然後兒子安葬,這個時候就會使用墓,很多地主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墓地區域。

相比起墳,墓顯然就要高出壹個級別,因為墓的地表是平面的,而且還有壹個記錄死者姓名和生平的石碑,有條件的還會用石材建造壹個小平臺,如果說墳所針對的是普通人,那麽死後能夠享用墓的,基本上都是社會中的精英人士,例如官員、商人、士子等,他們不但有錢去做這件事,還希望自己的墓可以保留下來。

因為墓是經過加固處理的,在沒有天災、戰爭和家道中落的情況下,墓是能夠保留上千年的,例如在烈士陵園中,埋葬烈士使用的就是墓,在好的保護情況下,墓上的文字都能夠保存百年清晰可見。

但墓往往是小規模的出現,使用石材搭建平臺已經是高規格,如果出現了類似雕像、亭子等物品,就已經脫離了墓的範圍,屬於冢。

冢等同於冢,字面意思為高大的墳,但在實際情況下,冢的規格要比墓高非常多,因為冢所針對的人群,已經是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王侯將相和名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埋葬項羽的霸王冢和埋葬霍去病的地方。

雖然霍去病的埋葬點被稱之為霍去病墓,但這是偏現代的稱呼,在古書中,霍去病冢是這樣記載的:“冢象祁連山”,在那裏不僅數米高的石碑,還有石臺、樓梯等,規格非常高,可見當時漢武帝對霍去病的重視,能夠以冢的規格埋葬,幾乎達到了古代普通人的巔峰,因為即使是王公貴族的後代,也不壹定具備使用冢的資格。

除此之外,冢最出名的還有衣冠冢,這種情況多半是為將軍準備的,將軍戰死沙場後屍體無法尋回,就會為他設立衣冠冢,例如三國時期的姜維,在戰死後屍體被魏軍拋屍荒野,無法尋回,只能用他生前的衣物為他設立衣冠冢,以此來紀念他。

陵多見於我國古代的皇家園林,由此可知陵是古代埋葬死者的最高級別,在封建社會時期只有皇室成員才能享用,而且陵還有兩大特征,壹個是規模大,壹個是聚集度高。

規模大的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陵了,僅僅是陪葬坑的兵馬俑就被譽為世界奇跡,因為技術原因,秦始皇陵還沒有完全開發,誰也不知道裏面還埋葬者怎樣的精彩。

而在規模方面,明朝的皇陵和清朝的皇陵最為明顯,兩朝皇陵不僅埋葬了大量的皇帝,甚至還有專門的安保隊伍去看守,可見其規格,為了表達對戰爭中死亡戰士的尊敬,我國在全國各地建設了不少烈士陵園,將他們以最高規格安葬。

那麽陵為何代表最高規格呢?“陵”字的最早來源是“阜”和“夌”演化而來,字面意思為攀登高山,深度寓意為攀登高山,登上天界,完成從人到神的轉變,古代的皇帝又被稱之為天子,所以死後會升天,因此才使用了陵這個字。

同時,“陵”這個字本身也有高山的意思,而在我國的風水當中,高山還有另外壹個含義:龍脈,將皇室成員安葬在龍脈上可以保佑王朝持續發展。

這四種陵墓完全對應四種不同身份的死者,同時也可以表現出死者生前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壹個人生前原本是大官,但是臨死前卻被撤掉了所有官職,所以死後多半以墳或者墓來收尾,不過也有死後被追封官職,以冢埋葬的官員和將軍,換句話說,埋葬形式代表了對死者的壹種認可。

古代的社會基層十分明顯,不可逾越,這不僅表現在生前,同樣表現在死後,例如霸王項羽,這位沒有登基卻被司馬遷所認可的猛將,死後依舊只能以冢的形式埋葬,因為那時漢朝建立,項羽自然是不能和劉邦所相提並論的。

除了表面形式外,陵、冢、墓與墳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墓室或者地宮的規模。

古代的有錢人或者達官貴人,已經不滿足於挖坑填土的規模,他們會為死者建造壹個墓室,大型墓室中四通八達,簡直比別墅還氣派,裏面不僅有防止棺材的墓室,還有大量放置寶物和陪葬人的墓室,尤其是皇陵之下,諾大的地宮完全可以直接用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