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有關黑風暴和風暴潮的問題?

有關黑風暴和風暴潮的問題?

黑風暴

黑風暴:沙塵暴的壹種,大風揚起的沙子形成壹堵沙墻,所過之處能見度幾乎為零

18世紀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美國西部平原,濫墾濫伐,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3次黑風暴。1934年5月的壹次風暴持續了三天三夜,從西海岸壹直吹到東海岸,形成了東西長2400千米、南北寬2400千米、高達3400千米的灰黃色塵土帶。風暴以每小時100多千米的速度向東推進,橫掃北美大陸,塵暴過處,天昏地暗。中亞哈薩克地區,由於50年代大量開墾荒地,引起大面積土壤;風蝕,也發生過類似美國30年代的塵爆。在中國北部116萬平方千米的沙漠中,有39%是由於人為原因引起塵暴而造成沙漠化的。

沙塵暴是壹種突發的、高強度的風沙災害。中國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之巨。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以及陜西和內蒙古的中西部,是中國沙塵暴的多發區。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塵暴使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遭受巨大損失,死亡85人,傷殘264人,失蹤31人,直接經濟損失7.25億元。嚴重影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錫林郭勒盟出現能見度為零的黑風暴天氣

內蒙古遭遇第11次沙塵暴

23日下午兩點左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錫林浩特市出現揚沙天氣。

據內蒙古氣象臺短期氣象預報員介紹,預計24日白天,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北部的局部地區將出現沙塵暴,鄂爾多斯市西部有輕微的揚沙,這將是入春以來內蒙古出現的第11次沙塵天氣。

截止到4月22日,內蒙古今年已經出現了10次沙塵天氣,其中有6次是沙塵暴。

與去年同期相比,內蒙古今年沙塵暴出現的時間早,今年最早出現在3月9日至12日,去年在4月27日至29日;影響範圍廣,從阿拉善盟中部開始,壹直到烏海市、鄂爾多斯市西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及烏拉蓋、赤峰市中部、通遼市的奈曼旗和庫倫縣等地均出現沙塵暴;強度大瞬間風速為17至27米/秒,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右旗和朱日和鎮能見度幾乎為零,達到黑風暴標準。

風暴潮

(壹)風暴潮的主要特點

風暴潮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臺風、颶風)、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沿海驗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記錄的海面升降,通常為天文潮、風暴潮、(地震)海嘯及其他長波振動引起海面變化的綜合特征。壹般驗潮裝置已經濾掉了數秒級的短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動。如果風暴潮恰好與天文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間的高潮相疊),加之風暴潮往往夾狂風惡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則常常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潮水暴漲,甚者海潮沖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使物資不得轉移,人畜不得逃生,從而釀成巨大災難。

有人稱風暴潮為“風暴海嘯”或“氣象海嘯”,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風暴潮的空間範圍壹般由幾十公裏至上千公裏,時間尺度或周期約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壹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壹兩千公裏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國內外學者較多按照誘發風暴潮的大氣擾動特性,把風暴潮分為由熱帶氣旋所引起的臺風風暴潮(或稱熱帶風暴風暴潮,在北美稱為颶風風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稱為熱帶氣旋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等溫帶天氣系統所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我國是世界上兩類風暴潮災害都非常嚴重的少數國家之壹,風暴潮災害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從南到北所有沿岸均無幸免。國內外通常以引起風暴潮的天氣系統來命名風暴潮。例如:由1980年第7號強臺風(國際上稱為Joe臺風)引起的風暴潮,稱為8007臺風風暴潮或Joe風暴潮;由1969年登陸北美的 Camille颶風引起的風暴潮,稱為Camille風暴潮等。

風暴潮能否成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最大風暴潮位是否與天文潮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疊。當然,也決定於受災地區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狀、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濱海地區的社會及經濟(承災體)情況。如果最大風暴潮位恰與天文大潮的高潮相疊,則會導致發生特大潮災,如 8923和 9216號臺風風暴潮。 1992年 8月 28日至9月1日,受第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範圍最廣、損失非常嚴重的壹次風暴潮災害。潮災先後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和遼寧等省、市。風暴潮、巨浪、大風、大雨的綜合影響,使南自福建東山島,北到遼寧省沿海的近萬公裏的海岸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襲擊。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死亡193人,毀壞海堤1170公裏,受災農田193.3萬公頃,成災3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

當然,如果風暴潮位非常高,雖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會造成嚴重潮災。8007號臺風風暴潮就屬於這種情況。當時正逢天文潮平潮,由於出現了5.94米的特高風暴潮位,仍造成了嚴重風暴潮災害。依國內外風暴潮專家的意見,壹般把風暴潮災害劃分為四個等級,即特大潮災、嚴重潮災、較大潮災和輕度潮災。各級潮災所對應的參考災情及風暴潮位如表14-2所示。本節所著重討論的中國風暴潮災害包括1949年至1995年期間發生在中國沿海的特大潮災和部分嚴重潮災。

(二)風暴潮災害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在孟加拉灣沿岸,1970年11月13日發生了壹次震驚世界的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這次風暴增水超過6米的風暴潮奪去了恒河三角洲壹帶30萬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萬頭,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1991年4月的又壹次特大風暴潮,在有了熱帶氣旋及風暴潮警報的情況下,仍然奪去了13 萬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壹帶地區,遭受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曾達3.45米,最高潮位達 5.81米。當時,伊勢灣壹帶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層浪,洶湧地撲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時間內即被沖毀。造成了5180人死亡,傷亡合計7萬余人,受災人口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852億日元(當年價)。美國也是壹個頻繁遭受風暴潮襲擊的國家,並且和我國壹樣,既有颶(臺)風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風暴潮。1969年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卡米爾-Camille”颶風風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風暴潮,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第壹位的風暴潮記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壹次被海水淹沒,又不止壹次地從海洋裏奪回被淹沒的土地。這些被防潮大堤保護的土地約占荷蘭全部國土的3/4。荷蘭、英國、原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美國東北部海岸和中國的渤海,都是溫帶風暴潮的易發區域。

中國歷史上,由於風暴潮災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觸目驚心。1782年清代的壹次強溫帶風暴潮,曾使山東無棣至濰縣等7個縣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灣發生風暴潮,毀掉了大沽口幾乎全部建築物,整個地區變成壹片“澤國”,“海防各營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壹次強臺風風暴潮襲擊了汕頭地區,造成特大風暴潮災。據史料記載和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有7萬余人喪生,更多的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這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壹次風暴潮災害。據《潮州誌》載,臺風“震山撼嶽,拔木發屋,加以海汐驟至,暴雨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數丈,鄉村多被卷入海濤中”。“受災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財產化為烏有”。該縣有壹個1萬多人的村莊,死於這次風暴潮災的竟達7000多人。當地政府對此不聞不問,結果流行病橫行,又死了2000多人。記錄到的這次風暴潮值為3.65米,臺風風力超過了12級。上海地區在歷史上也曾發生多起非常嚴重的特大風暴潮災。其中最嚴重的壹次發生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初壹日,大風暴雨如註,時方值亢旱,頃刻溝渠皆溢,歡呼載道。二更余,忽海嘯,颶風復大作,潮挾風威,聲勢洶湧,沖入沿海壹帶地方幾數百裏。寶山縱亙六裏,橫亙十八裏,水面高於城丈許;嘉定、崇明及吳淞、川沙、柘林八、九團等處,漂沒千丈,竈戶壹萬八千戶,淹死者***十萬余人。黑夜驚濤猝至,居人不復相顧,奔竄無路,至天明水退,而積屍如山,慘不忍言”。這是我國風暴潮災害歷史的文字記載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壹次。

據統計,漢代至公元1946年的二千年間,我國沿海***發生特大潮災576次,壹次潮災的死亡人數少則成百上千,多則上萬及至十萬之多。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的四十多年中,我國曾多次遭到風暴潮的襲擊,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1956年第12號(Wanda)強臺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使浙江省淹沒農田40萬畝,死亡人數4629人。1969年第3號(Viola)強臺風登陸廣東惠來,造成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災,汕頭市進水,街道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沖垮。在當地政府及軍隊奮力搶救下,仍有1554人喪生。但較1922年同壹地區相同強度的風暴潮,死亡人數減少了 98%。1964年4月5日發生在渤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使海水湧入陸地20至30公裏,造成了1949年以來渤海沿岸最嚴重的風暴潮災。黃河入海口受潮水頂托,浸溢為患,加重了災情,萊州灣地區及黃河口壹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另壹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壹地區的溫帶風暴潮使無棣至昌邑、萊州的沿海壹帶海水內侵達30至40公裏。據統計,1949—1993年的45年中,我國***發生過程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臺風風暴潮269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 米的49次,超過3米的10次。***造成了特大潮災14次,嚴重潮災33次,較大潮災17次和輕度潮災36次。另外,我國渤、黃海沿岸1950—1993年***發生最大增水超過1米的溫帶風暴潮547次,其中風暴潮位超過2米的57次,超過3米的3次。造成嚴重潮災4次,較大潮災6次和輕度潮災61次。

四十多年中,盡管沿海人口急劇增加,但死於潮災的人數已明顯減少,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和風暴潮預報警報的成功。但隨著瀕海城鄉工農業的發展和沿海基礎設施的增加,承災體的日趨龐大,每次風暴潮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卻正在加重。據統計,中國風暴潮的年均經濟損失已由50年代的1億元左右,增至80 年代後期的平均每年約20億元,90年代前期的每年平均76億元,1992和1994年分別達到93.2和157.9億元,風暴潮正成為沿海對外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壹大制約因素。

由於風暴(如臺風、寒流)影響所造成的增水稱風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