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原文
白居易《暮江吟》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譯文
殘陽倒映在江面上,霞光灑下,波光粼粼;江水壹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壹半呈現出紅色。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顆顆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
賞析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壹首頗為人稱道的小詩。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壹幅是夕陽西沈、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壹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壹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
“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壹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沈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可憐九月初三夜”,是個過渡。可憐,可愛。九月初三,是農歷,指進入深秋。意思說:深秋的夜晚多麽可愛啊!前兩句描寫日落時景象,這壹句很自然地把時間從日落過渡到夜晚。看似隨意寫來,實際很重要,讓讀者明確感到時間在推移,繼續觀賞後面的畫面。
最後壹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說:露水像珍珠壹樣晶瑩光亮,彎彎的月亮像弓壹樣。秋天的江邊夜色降臨,空氣濕潤,草木上都凝結起露珠,“露似珍珠”,寫出秋葉特點。九月初三,月亮剛出現,還是月牙兒,彎彎的,所以說像壹張弓。“月似弓”,進壹步點出月初的秋夜。這句重點寫了秋夜露珠和新月,連用兩個新穎貼切的比喻,描繪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後頓感輕松愜意,於是寫下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