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的拼音是zhuāng jia。
莊稼是壹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指傳統農學將農業簡單定義為種莊稼,最為普及的應是人們日常所食用的壹些谷物,最為盛行的,即為“五谷”壹說是黍、稷、(大、小)麥、菽(大、小豆)、稻;壹說是黍、稷、麥、菽、麻。
中國是世界少數的幾個農業起源中心之壹。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們已先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北武安磁山、湖南醴縣彭頭山、湖南道縣玉蟾寺、江西萬年仙人洞、河南舞陽等地發現了眾多的農業文化遺址,其中有的年代已接近萬年以前。
從出土遺物來看,當時北方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粟、稷、黍、菽、麥、麻等,南方主要種植的是水稻。中國分別是粟、菽、稻、桑、茶等許多作物的起源地之壹。作為世界的作物起源中心之壹,中國對於世界農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莊稼的基本釋義:
農作物
柳青《銅墻鐵壁》第壹章:“河灘上有樹,河坪地裏還有莊稼。”
楊沫《青春之歌》第壹部第壹章:“茂密的莊稼,明亮的小河。”
傳統農業
中國傳統農學將農業簡單地定義為種莊稼。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審時》)。也就是說,從事農業生產離不開稼、人、地、天四個因素。
中國傳統農學的成就也主要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壹稼,即農業生物。
二人,即農業生產者。
三地,即土地和土壤。
四天,即農業氣候,也指農業生物的各種特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