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文言文海瑞治水

文言文海瑞治水

1. 文言文《治水必經躬親》

《治水必躬親》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壹,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壹厘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第壹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六、古今異義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例句:泥於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壹段或上壹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今義,舉起,擡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七、詞類活用

布袍緩帶:名詞做動詞,穿著輕便服裝。

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例句: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介賓短語“於荒村野水之間”作往來的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荒村野水之間往來”。

譯文:在荒涼的鄉村之間穿梭奔走。

2.賓語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歷山川。介賓短語“是以”中“是”是“以”的賓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是必得躬歷山川”。

譯文:因此壹定要親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惡勞……”這句話省略了主語“官員”,應為“如(官員)好逸惡勞……”

譯文:如果(官吏)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執壹:固執壹端,不知變通。 泥於掌故: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隨意。 相度:觀察和測量。 咨詢:訪問,征求意見。

窮其致:徹底摸清情況。 窮: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歷山川:親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

布袍緩帶:指輕便服裝。 緩帶:寬束衣帶。

遠嫌而避怨: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

2. 初中文言文治水必躬親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壹,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

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編輯本段]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輕易相信別人的話。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淺有深,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如果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不克扣壹厘錢,並且隨同的官員差役也沒有橫行勒索壹文錢財。

必須要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辦成功。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辦好了。

[編輯本段]段落大意: 第壹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

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編輯本段]古今異義詞(及個別字詞翻譯): 1. 治水必躬親:選自《履園叢話·水學》,題目時編者所加。躬親(ɡōnɡ qīn), 〈書〉親身去做:事必~。

2.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

例句:泥於掌故。 3.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

4.蓋:古義,連詞,連接上壹段或上壹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

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5.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

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6.舉:古義,完成,做好。

今義,舉起,擡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7. 躬:古義,親自。今義,彎腰。

例句:是以比得躬歷山川。 8. 嘗:古義,曾經。

今義,嘗試。例句: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

9.執壹:固執壹端,不知變通。 10.瀦:水停聚的地方。

11.勢:這裏指河流的形勢。 12.相度:觀察和測量。

13.情:真實情況。 14.咨詢:訪問,征求意見。

15.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為。 16.躬歷山川:親自登山涉水。

17.胼胝: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 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謚“忠介”。

19.布袍緩帶:指輕便的服裝;緩帶:寬束衣帶。 20.致:事理。

21.計利而忘義:計較私利,忘記公益;計:盤算,考慮。[編輯本段]相關練習: 1.作者認為治水成功必須要避免哪些不良現象?(2分) 答:執壹,泥於掌故,妄意輕信人言;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

2.作者認為“事舉”、“水利興”的必要條件是什麽?(4分) 答:躬親治水、勇於擔責、講究方法。 3.請結合文章簡要談談作為領導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4分) 答:從“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 可看出海瑞是壹個躬親治水、不畏艱辛、為民著想、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嚴律下屬的人。

4.文中作者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證明“治水必躬親”這壹觀點,請結合文中具體內容列舉壹例加以說明。(5分) 答:事實論證:例舉海瑞治水的例子,具體直觀地論證了“治水必躬親”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性。

正反對比論證:例舉海瑞治水最終成功的事例,與“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做對比,突出了治水必躬親的道理。(任選壹種) 作者簡介:作者姓名: 錢泳 原名:錢鶴 字號: 字立群,號梅溪,臺仙。

時代:清代 簡介:錢泳(1759-1844),金匱(今江蘇無錫)人。工詩,善書畫,著有《履園叢話》《履園譚詩》等。

嘗客遊畢沅幕中。工篆、隸,精鐫碑版,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

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後揚州江人驥,得其殘石數十種,俞樾言之梅小巖中丞,出白金百兩,嵌之杭州詁經精舍之壁。

惟諸碑中偽字甚多,泳未能——正之。畫山水小景,疏古淡遠。

有仿趙大年柳塘花塢圖,藏故宮博物院。著履園叢話。

卒年八十六。 錢泳出身於名門望族卻不事科舉,這到底是因為家裏有錢,不用稻粱謀,還是因為個性使然,已無史料可查。

這在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這就像現在的孩子能考大學卻執意不考。

也許正因為如此,錢泳才會行萬路裏,讀萬卷書,不人雲亦雲,也才會年過八秩仍著述不輟,身後留名史冊。

3. 治水必躬親這篇古文的翻譯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執壹,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編輯本段譯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淺有深,河流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夠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它的情況.因此必須能夠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之間來來往往,親自發放錢糧給工民,不克扣壹厘錢,並且隨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貪圖安逸而害怕辛勞,計較私利而忘記公益,(只想)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段落大意:第壹段,提出論點 ①治水之法.輕信人言 層意:說明治水要防止的現象 ②蓋地有高低.不窮其致 層意: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層意:得出結論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私利,怕得罪上級,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4. 文言文《過家門不入》和《治水必躬親》練習題

《過家門不入》練習題 是三過其門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1],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壹簞食,壹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2].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3]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4].”(《孟子·離婁下》) 詞語解釋: 〔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楊樹達漢語文言修辭學私名連及例雲:“三過不入,本禹事而亦稱稷.” 〔2〕顏子當亂世等句——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被發纓冠——朱熹集註雲:“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纓本義是“冠系”(帽上帶子,自上而下系在頸上的),此作動詞用. 〔4〕閉戶可也——朱熹註雲:“喻顏子也.”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裏,壹筐飯,壹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壹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壹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壹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鬥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故事: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壹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壹次是在四年後的壹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裏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壹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裏母親在對兒子說:“妳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精神: 體現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決心. 問題: 1.下列選項的特註詞與“雖披發纓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 C.“孔子賢之”中的“賢”. D.“孰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壹項: A.人不堪其憂. B.三過其門而不入. C.顏子不改其樂. D.子罕置諸其裏. 第二題不是很確定,先幫妳說說第壹個,選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題幹的“被”通“披”,A項“由”通“猶”,B項“見”通“現”,D項“之”通“智” 2.D 題目是“他的,代詞”只有四D不是,是“他”(這題不確定) 《治水必躬親》練習題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壹厘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第壹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六、古今異義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例句:泥於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壹段或上壹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今義,舉起,擡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七、詞類活用 布袍緩帶:名詞做動詞,穿著輕便服裝. 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例句: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介賓短語“於荒村野水之間”作往來的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荒村野水之間往來”. 譯文:在荒涼的鄉村之間穿梭奔走. 2.賓語前置 例句:是以。

5. 治水必躬親譯文

參考譯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壹厘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第壹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六、古今異義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例句:泥於掌故.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壹段或上壹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5.舉:古義,完成,做好.今義,舉起,擡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七、詞類活用 布袍緩帶:名詞做動詞,穿著輕便服裝.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例句: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介賓短語“於荒村野水之間”作往來的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荒村野水之間往來”.譯文:在荒涼的鄉村之間穿梭奔走.2.賓語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歷山川.介賓短語“是以”中“是”是“以”的賓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是必得躬歷山川”.譯文:因此壹定要親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惡勞……”這句話省略了主語“官員”,應為“如(官員)好逸惡勞……” 譯文:如果(官吏)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執壹: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泥於掌故: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隨意.相度:觀察和測量.咨詢:訪問,征求意見.窮其致:徹底摸清情況.窮:追究到底.致:事理.躬歷山川:親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布袍緩帶:指輕便服裝.緩帶:寬束衣帶.遠嫌而避怨: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

6. 治水必躬親這篇古文的翻譯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壹,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編輯本段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淺有深,河流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夠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它的情況。因此必須能夠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之間來來往往,親自發放錢糧給工民,不克扣壹厘錢,並且隨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貪圖安逸而害怕辛

勞,計較私利而忘記公益,(只想)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壹段,提出論點①治水之法。。輕信人言層意:說明治水要防止的現象②蓋地有高低。。不窮其致層意: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③是以必得。。胼胝層意:得出結論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私利,怕得罪上級,那麽水利肯定辦不好。

7. 《海瑞清廉》這個文言文的每個字的解釋《海瑞清廉》這個文言文在

原文: 都禦史剛峰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民懷壹人.蘇檢點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兩,葛布壹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禦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家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譯文: 都禦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壹起在南京做官的同鄉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懷民壹人.蘇懷民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裏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禦史又有幾個?王鳳洲評價他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夥.”這九個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萬語贊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