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清軍在中越邊境前線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是:馮子材。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1885年初,法軍侵占鎮南關,後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危急關頭,清廷任命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戰鬥。
馮子材奉命率領所部(萃軍)奔赴鎮南關後即刻深入了解民情,視察關隘要地,大膽起用當地壯族青年蒙大,委任其為敢死隊隊長,商謀作戰計劃方案。
同時,馮子材還綜合了各部將領和群眾意見,在關前隘的東嶺和西嶺,全長壹千多米長之間用土石砌起壹條高7尺、寬1丈的長墻,長墻前面又挖了壹條深4尺、寬1丈的塹壕,塹壕前面的開闊地裏又挖了三百多個梅花坑。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主力1000余人在將領尼格裏的指揮下,兵分三路進攻關前隘。等待已久的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開始投入戰鬥。當法軍進入清軍包圍圈時,馮子材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墻外,沖入敵陣,與法軍展開激戰。
在各路軍的緊密配合下,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殺傷法軍近千人,使中國軍隊在陸地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戰爭形勢為之改變。法軍敗訊傳到巴黎,茹費裏內閣被迫辭職。鎮南關大捷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中取得的壹次勝利。
擴展資料:
馮子材的軍事思想:
當時,湘淮軍在與太平軍等反清武裝作戰時,多是以強敵弱,所以長於進攻,卻疏於防禦,往往只是簡單設陣了事。但在碰到軍事素質和武器裝備均占優勢的外敵時,這種平面布陣,單純進攻的戰術就成了致敗的原因。
馮子材因在鎮江與太平軍作戰5年多,長期處於以弱敵強的情況,形勢逼迫他結合鎮江的地理形勢鉆研防禦戰術。他終於總結出“以守為體,以戰為用”“先為不可勝,以待可勝”的戰略思路和壹套利用地形建立由高低交叉火力組成的立體防禦工事、集中優勢兵力分進合擊為主的“積極防禦戰術”。
馮子材在湘、淮、滇、黔等軍都在廣西邊關被法軍打敗的情況下,摒棄了要麽死守鎮南關拒敵於國門之外,要麽死守憑祥城保衛行政中心的傳統防禦模式,通過親自踏勘地形,終於選取在關前隘設陣,利用地形構築由高低交叉火力組成的立體防禦陣地;
並設法說服其他將領把主力部隊從艽封撤回關前隘周圍,以集中兵力對付敵人,最終他正是仰仗這種“積極防禦戰術”壹舉取得鎮南關大捷。“積極防禦戰術”是在近代反侵略戰爭中,面對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的外國侵略者,以弱敵強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