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的拼音:xià bā。解釋:(1)下頜的通稱。(2)臉的最下部分,即頦。
下,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六書屬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壹長橫,下面是壹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於基準線,也就是下邊。其本義為位置在低處的,跟“上”相反。引申為低,又引申為由高處到低處。
巴,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義是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四川等地自古多蟲蛇,故周代有古國以“巴”為名,故地在今四川東部和重慶壹帶,後世稱四川東部和重慶壹帶為“巴”。
造句:
1、兩人壹個被劈臉兩巴掌打落五顆牙齒,另壹個被勾拳打中下巴,幾乎兩排門牙都掉光了。
2、老頭揚揚下巴示意他先行,於是他乖乖摸出壹枚白子,小飛掛角,落子時“叮”。
3、她壹手托著下巴,壹手搔著頭發,緊皺眉頭,兩頰漲得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