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地震情況

地震情況

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地震,震級為7.8級,震感波及中國很多地方,重慶、山西、陜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等10多個省區市都有震感。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中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裏深度以上的範圍內,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量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壹問:為什麽是汶川?

汶川縣東西寬84公裏,南北長105公裏,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境內河道長達88公裏。這裏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而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落差大, 地形坡度陡, 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作為青藏高原研究專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分析說,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

從歷史記錄來看,盡管龍門山主體沒有發生過大地震,但它北邊的松潘在上世紀曾經發生過強震。因此,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壹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但王二七表示,目前對這壹地震發生的機制還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殼的擠壓、伸展還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次發生地震的四川省,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從地質構造上看,屬理論上的地震高發地帶。同時,汶川地震處於中國壹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我國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松潘、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裏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介紹,松潘地震帶屬於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的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巖層發生彎曲變形,直至斷裂錯動,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

二問:強震30年後為何再現?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間相繼發生了兩次7.2級的強烈地震,地震有感範圍西至甘肅高臺,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

據資料記載,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均為10—20公裏,極震區規模小,面積約29平方公裏。極震區內破壞嚴重,磚木結構房屋大都倒塌。震時出現崩塌、滑坡。震後降雨,泥石流淹沒村莊,堵塞河道成湖泊,道路毀壞,通訊中斷。

由於松潘、平武二縣人煙稀少,森林覆蓋面積大,經濟以農業或農牧業為主,因此,地震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據統計,死亡41人,重傷156人,輕傷600余人。

在時隔30多年後,為什麽離松潘不到200公裏的汶川會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呢?

據專家介紹,有壹種現象叫“地震重復性”,是指歷史上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具有發生強烈地震的地質構造條件,這種條件在壹個較短的歷史時期內,不會發生顯著改變。

三問:成都為何受影響較小?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及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已連續組織多次會商,對地震趨勢進行探討。專家們普遍認為,雖然距離震中僅100多公裏,但成都的安全應有保障。專家表示,從目前余震發生情況來看,是朝向北向西方向移動的,而成都則位於汶川東南方向上。

此外,這次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偏西的分支上,而成都並不處在這個地震斷裂帶上。這也是為什麽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成都受到的破壞程度比預想的要小壹些。因此,今後連續發生的余震,也應不會對成都造成太大的破壞。

據四川省地震局相關人士介紹,成都不屬於任何地震帶和地震區,成都本身基本上不會發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區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龍泉、金堂等地方。因為龍泉山脈是地殼擠壓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殼運動時都會有輕微的地震。但是因為龍泉山脈屬於壹個小型山脈,地殼運動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級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會感覺到稍微搖晃了壹下,所以壹般也不會被人察覺,也不會造成財產的損失。

中國的地震帶分布

中國國家地震局1978年對中國地震區、帶作了三級劃分。其中壹、二級均為地震區,分別命名為“區”和“亞區”,三級稱為“帶”。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10個地區的30條地震帶上。

泉州—汕頭地震帶。是東南沿海地震亞區中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壹條地震帶。1067年到1976年,***記錄到8級地震1次,7-7.3級地震2次,6-6.9級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帶。東起福建崇安以北,經邵武、太寧、寧化、長汀、連城、武平入廣東。1520年到1976年***記錄到4.7級以上地震12次。

廣州—陽江地震帶。北起佛岡、清遠,南至陽江、吳川,由壹系列大致平行的北東向斷裂組成,本帶地震發生在廣州、佛山、高鶴、陽江等地,最大為6.4級。

靈山地震帶。北起梧州、藤縣,南至北海、東興。1558年到1976年,***記錄到4次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6.7級,屬於地震頻度比較低的地震帶。

瓊雷地震帶。位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的雷瓊斷陷內。1605年到1976年,***記錄到4次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為7.5級。

揚州—銅陵地震帶。包括江蘇東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壹部分,強震主要分布在長江破碎帶兩側及黃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帶。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壹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記錄到6級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級6.5級。

邢臺—河間地震帶。西界為太行山前大斷裂,東界為滄東大斷裂及聊城—蘭考大斷裂,北界為涿州—寶坻斷裂帶,南界為朱仙鎮斷裂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較大的地震帶。

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壹條強烈地震活動帶。據記載,本帶***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許昌—淮南地震帶。北起三門峽,經洛陽、開封、徐州壹線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緣,東段以肥中斷裂為界。

懷來—西安地震帶。南起渭河、靈保盆地,經運城、臨汾、太原、忻定、靈丘、大同、陽原、蔚廣等盆地,最北至懷來—延慶盆地。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就在這個帶的附近。

三河—灤縣地震帶。西起北京南口,北抵寬城附近,東至秦皇島壹帶,南以涿縣—寶坻斷裂為界。公元294年到1976年***記錄到4.7級以上的地震29次,最大震級為8級。

五原—呼和浩特地震帶。西起磴口,北抵五原附近,東達呼和浩特以東的河套平原地區,南到默特右旗壹帶。

爐霍—康定地震帶。西起甘孜經爐霍、道孚至康定。1752年到1976年***記錄到破壞性地震32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15次。

冕寧—西昌地震帶。北起石棉,經冕寧、西昌、會理、米易至元謀,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記錄到破壞性地震16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8次。

東川—嵩明地震帶。北起巧家,南經東川、嵩明、尋甸、宜良、開遠至個舊壹帶。地震活動強度較大,頻率較低。

馬邊—昭通地震帶。包括四川馬邊地區和雲南昭通地區。1974年的永善7.1級大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地震活動頻度較高,多為震群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帶。包括玉溪、通海、峨山、曲江、石屏、建水等地區,1970年通海7.8級大地震就發生在此,地震活動強度較大,地震重復性高。

中甸—大理地震帶。包括中甸、麗江、鶴慶、劍川、洱源、大理、彌渡、巍山、南澗等地區,公元886年到1976年***記錄到6級以上地震16次。

西海固地震帶。包括隴中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且具有明顯的遷移現象。

天水地震帶。包括臨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公元前193年到公元1976年,***記錄到破壞性地震46次,最大震級為7.5級。

松潘地震帶。包括武平、南坪、漳臘、松潘、疊溪及其以東的龍門山地區。震源深度壹般較淺,烈度偏高。

銀川地震帶。包括賀蘭山、銀川盆地和卓子山,以銀川盆地為主體,地震活動強度大,但頻度較低。

民勤地震帶。東側為賀蘭山,西北側為巴音烏拉山與雅布賴山,南側為天景山等,1952年到1976年,***記錄到5級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級為7級。

河西走廊地震帶。祁連山地區活動性最強的壹條地震帶,包括整個河西走廊與祁連山北麓,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

祁連山地震帶。包括祁連山山脈主體部分。1900年到1976年,***記錄到5級以上地震25次,最大震級6.5,地震活動水平不高。

柴達木地震帶。以柴達木盆地為主體。1930年到1976年***記錄到5級以上地震17次,最大震級6.8級。

拜城—和靜地震帶。地震主要分布在庫車至輪臺壹帶和烏什以北地區,震源深度10—30公裏。

喀什—柯坪地震帶。包括阿克蘇、巴蘇、喀什、鴨子山壹線以北至國境線以南的天山及其山前地區。1896年到1976年***記錄到破壞性地震約1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