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回首,離天三尺三”的意思是:驚詫高又險,回頭瞥壹眼,離天只有三尺三!
出處《十六字令三首》—毛澤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譯文山,高聳入雲端。給快跑的馬兒再加幾鞭,翻越山巔未下鞍。驚詫高又險,回頭瞥壹眼,離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濤,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瀾。山勢奔騰迅猛如奔馬,好似萬馬廝殺正酣戰。
山,傲立蒼穹如長劍,刺破青天劍鋒沒傷殘。天像快要塌下來,全靠著山的支撐,天才得以鋪展於宇宙間。
擴展資料
1、《十六字令三首》創作背景
這三首小令作於1934年到1935年間。在遠離中央根據地井岡山的二萬五千裏長征路上,遭遇到數不盡的艱難困苦,但紅軍以罕見的吃苦精神,戰勝了種種困難和天險。毛澤東這三首小令,就是懷著喜悅的心情,在翻山越嶺的長征行軍途中寫下的。
2、《十六字令三首》詩詞鑒賞
顧名思義,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個字。在這短短的十六字裏,要填充出壹個完整、豐滿的形象來是非常困難的,
而毛澤東做到了。這三首小令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句句是神來之筆,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足令鬼神動容。即使僅憑這三首小令,毛澤東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這三首十六字令創作於長征路上,時間範圍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間,肯定是反復推敲,改來改去的。他所指的沒有哪壹座具體的山,而是雲南、貴州和四川壹路上山給他的整體印象。
第壹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範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嶺,後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壹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很近了。
第二首寫的是山雄渾的氣勢。“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這壹句沒有用典。山是靜止不動的,最多是山上風大時,草木會隨之搖擺,而由於毛澤東本身是行動的,他觀察的角度也是動態的,或許他還是騎在那匹大白馬上。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個人感覺寫到這裏,氣勢更大,意象更加悲壯。如果說第壹首裏的山是“離天三尺三”,還有“三尺三”的距離的話,那麽這首詞裏的山更是好像槍和戟壹樣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間賴以存在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