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人之初性本善的全文翻譯是什麽?

人之初性本善的全文翻譯是什麽?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 宋代 王應麟的《三字經》中《人之初》

《人之初》

王應麟〔宋代〕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壹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人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麽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註釋

初:開始,開頭。

性:性格,本性。

習:習慣,習性。

茍:如果;假使。

教:教育,指導。

遷:改變。

專:專心致誌。

宜:合適,應該。

幼:年幼,小時候。

琢:雕琢。

器:器物,這裏指成才。

義:古同“儀”。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作者簡介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壹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壹。《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壹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壹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壹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壹部分有壹個中心。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壹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壹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壹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壹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壹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字經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采用韻文,每三字壹句,四句壹組,像壹首詩壹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壹。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註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壹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壹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