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的“小布達拉宮”不僅早於拉薩的布達拉宮,甚至可能是真正布達拉宮設計和建造的典範。
日喀則的“小布達拉宮”
壹、日喀則的“西藏”
我們經常用“西藏”這個詞來指代雪域高原。
在這個詞匯中,“西”是壹個方位詞,“藏”是用來指前後藏和阿裏。
但在西藏的歷史長河中,很長壹段時間裏,“藏”都是指“衛”(原藏)的反義詞。
根據敦煌藏經洞藏文歷史文獻記載,後藏地區有壹個名為“藏布”的小國。
頁初七世紀,隨著吐蕃在山南地區的不斷發展,後藏日喀則北部南木地區首領瓊保邦色殺死了吐蕃王馬爾曼。
帶著人頭,來到吐蕃三寶顏日來贊美(松贊幹布之父)。
為表彰他的加入,“南日倫大贊紫蘇(即瓊保邦斯)忠厚可靠,用之以兩萬藏寶給他”。
據學者考證,這裏的藏布地區應該位於雅魯藏布江上遊。
“藏布”中的“藏布”可能與雅魯藏布江有關,藏語稱為“藏布”。
《西域同文誌》中解釋“藏布意為安靜、幹凈,以西藏為地名指日喀則以西地區。”
松贊幹布統壹青藏高原後,“西藏”仍專指後西藏地區。
他在劃分行政區劃時,將吐蕃王朝的疆域按地域劃分為“四茹”。
055-79000對此記載為,“吐蕃全境分為四個部落:——藏儒(汝拉)、喬儒、蔚茹、耶儒。”
“衛藏四如”之名由此而來。
“烏如”、“約如”以拉薩為中心,大致相當於“衛”(前西藏);
“葉如”、“藏如”以日喀則為中心,大致相當於“西藏”(後藏區)。
“衛藏四如”地區的劃分
二、日喀則的由來
此後很長壹段時間,後藏都隱身在歷史的雲霧中。
但有了年楚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滋養,江孜、日喀則所在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被譽為“西藏後的江南”,是西藏著名的糧倉。
忽必烈即位後,先在大都設立總院(後改名鄭玄院),專管西藏事務和全國佛教,並封八思巴為佛教徒(後改名禦師),使他也掌管總院。
為了便於管理,八思巴在大規模統計戶籍、土地(含戶數)的基礎上,將前後藏劃分為13萬戶。
據《五部遺教》年的記載,前藏有六個,後藏有六個,中間有壹個,即羊卓萬虎(浪子卡縣),***計十三個。
西藏最後六家:拉堆洛(定日縣謝格爾鎮)、拉堆江(昂仁縣)、江卓(南木林縣)、曲密(日喀則市曲美鄉)、向(位置不詳)、夏魯(日喀則市甲措鄉夏魯村);
從地圖上看,雖然曲密和夏魯的2萬戶現在都在日喀則的管理之下,但是八思巴設立的管理機構卻完美的避開了日喀則的城區。
巴巴的後隱藏位置
沒能成為千家萬戶的所在地,日喀則繼續默默等待,就像壹只藏在沃土裏的蟬,等待著陽光燦爛的夏天。
當元朝的行政之手日漸老去,依靠蒙古勢力的薩迦派政權日漸衰落的時候,昔日六萬戶之壹的帕珠灣(山南市乃東縣)在大政治家司徒江曲建贊的率領下,壹舉推翻了薩迦派的統治。
1354年(元十四年),江曲劍贊自稱“第壹知”(執政官),定都乃東,正式建立帕姆珠巴政權。
原來被八思巴瓜分的十三萬戶,壹部分被消滅(桑婭、蔡巴萬戶),壹部分承認帕珠統治在壹個安全的角落(薩迦派、直貢萬戶),壹部分投降帕珠(江孜、拉堆江)。
隨後,江曲堅贊廢除了八思巴的“萬氏制”,將西藏劃分為十三個“氏族”取而代之。
遺憾的是,藏文史料中只列出了9個案例,分別是甲子支古、喬卡達孜、墨工、乃吾宗、查嘎、仁邦、桑珠子、白朗、倫珠子。
齋藤優子綜保
“宗”的本義是堡壘、要塞、山莊、城堡。此時演變為帕姆珠巴政權的統治機構。
每個部落的“族人”(首領)由“西地”直接任命。後來西藏的“族人”(縣)制度也由此發展而來。
與此同時,降渠兼贊還實行了封賞有功官員“西卡(莊園)”的制度。授予的“西卡”是世襲領地,類似於中原盛行的封地制度。
這壹次,日喀則終於取代了下魯灣湖,成為桑珠孜宗的所在地。
從此,“西卡桑齋藤優子”成了這裏的新名字。
“西卡”的意思是莊園,“桑珠”的意思是“如意”,“紫”的意思是“高峰”。合起來就是——如意山莊。
然後,“桑珠”這個名字就被淡化了,簡稱“西卡子”,也就是“日喀則”。
齋藤優子綜保
三。西藏包公建築的特點
西藏的古建築,無論是宮殿、宗保、西卡還是普通的藏式民居,首先強調的是防禦功能。
我們可以看到,老式藏式民居的建築格局是寬墻窄窗,底樓畜圈,陡峭的木梯。
這些建築特征既適應藏區的自然環境,又體現出強烈的不安全感。
作為權利的象征,宮、宗、也不例外。建築大多位於陡峭的山頂,地形形成了天然的防禦體系,如雍布拉康宮、布達拉宮、拉格裏宮、古格宮等。
這類電力建築除了依靠自然地形外,還配有高墻、壕溝、塔樓、隧道、觀察孔、射擊孔等軍事防禦設施。
朱自宗的老照片
雖然西藏歷史上對松贊幹布修建的紅山宮(布達拉宮前身)的輝煌有很多描述,但這是從當時的歷史環境考慮的。
這個時候,建在拉薩紅山山頂的宮殿,大概應該是傳統_望塔的升級版,而不是極其奢華的幸福宮殿。
事實上,布達拉宮的軍事防禦功能也確實經過了戰爭的考驗。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新疆準噶爾都督阿拉波坦派6000名精銳騎兵進入拉薩。
當時的衛藏統治者“藏汗”下令民眾堅守布達拉宮防禦,準噶爾攻打紅山。因為宮墻堅固,入口狹窄,回廊復雜,是壹件血淋淋的事情。
雖然最後“藏汗”還是被準噶爾軍打死了,但布達拉宮即使在“築巢引蛋”的情況下,依然起到了“壹人守之,萬人不得”的作用。
第四,高峰年短
齋藤優子教作為降渠堅贊建立的十三宗中的最後壹宗,其地位和政治價值遠高於前幾宗。
在江曲劍贊的親自追問下,桑竹子宗保無論是建築規模、形制檔次還是精致程度,都高於同時期建造的其他宗保。
結果建成後,江曲劍贊很滿意自己“實現了自己所有的夙願”。
從地形上看,桑珠孜宗位於日喀則北部的日光山上,俯瞰腳下的年楚河沖積平原。既能從制高點俯瞰群城,又能冒險抵禦外敵入侵。
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帕姆珠巴政權衰落之際,家臣夏新巴蔡丹多傑作為桑珠子的宗主,接連攻占了幾個轄區。
隨著藏巴汗政權的建立,日喀則成為衛藏地區的首府。
然而,這段時間很短。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格魯派率領蒙古固始汗入藏,推翻了吐蕃巴汗政權的統治。
位於桑珠孜山宗山腳下的藏巴汗宮被徹底摧毀,建築材料被運到拉薩修建布達拉宮和擴建大昭寺。
山頂上,桑珠孜宗成為五世達賴喇嘛訪問日喀則時的寢宮。
動詞(verb的縮寫)布達拉宮與布達拉宮的關系
因為布達拉宮太有名了,其他形狀差不多的建築好像都是山寨的。
關於桑竹子宗保的來歷,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
壹個喇嘛羨慕拉薩布達拉宮的宏偉,想在日喀則建壹個壹模壹樣的宮殿。
他當時身上沒有紙筆,就從菜地裏拔了壹個白蘿蔔。蘿蔔上刻布達拉宮。
等他回到日喀則,發現蘿蔔已經枯萎變小了,蘿蔔上刻的宮殿也不壹樣了。
只根據蘿蔔的樣子,建了壹座宮殿,就是桑竹子宗保。
這個傳說壹定只是傳說。
齋藤優子綜保南立面
桑梓宗宮不是仿照布達拉宮,可能是以桑梓宗為建築模板。
桑梓宗堡建成於1363年(元朝二十三年)。固始可汗推翻藏巴可汗後,請五世達賴坐在床上,在桑梓宗堡問政近三個月。
五世達賴喇嘛回到拉薩四年後,開始修建布達拉宮的白宮,又過了45年,紅宮才建成。
所以桑竹子宮堡比布達拉宮(清順治二年1645年)和紅宮(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分別早了282年和327年。
此外,根據文獻記載和歷史圖像,桑珠孜宗城堡和布達拉宮在形制和氣勢上都非常相似,都是中央的紅宮(城堡)和兩側的自宮(城堡)。
總的來說,它們的中間部分略高於兩側,甚至西端的圓堡也很相似,只是在規模、體量、細節上有區別。
但由於拉薩和日喀則政治地位的顛倒,布達拉宮的紅宮比桑珠孜的紅堡大得多。
這恰恰反映了宮殿建築的政治含義。
布達拉宮
現在,矗立在日光山上的桑竹子宗堡,已於2004年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重新設計。
之前屹立了近600年的桑珠孜宗堡,在上世紀60年代的浩劫中被徹底摧毀,只剩下壹片廢墟。
幸運的是,在同濟設計師的努力下,桑竹子宗堡在40多年後獲得了重生。
目睹宗保被毀的日喀則民眾看到新建的桑珠孜宗後驚呼:“啊!簡跟以前壹模壹樣!”
每壹個時代都會留下自己的印記,哪怕強如宗寶,也難以抵擋歷史的碾壓。
日喀則的“小布達拉宮”是幸運的,設計師從失去的記憶中找回了它。
願山河長存,歲月靜好。這裏已經成為日喀則博物館的桑珠孜宗堡,永遠俯瞰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