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和的意思如下:
1、應聲唱和。
引證: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
翻譯:內心能制約於道義叫做“度”,德行端正反應和諧叫做“莫”,光照四方叫做“明”,勤於施舍沒有私心叫做“類”,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叫做“長”。
2、答和;應聲唱和。
引證:管樺《葛梅》:“應和著這女子的笑聲,從附近的白楊林裏,傳來了布谷鳥和黃鶯悠揚的鳴囀。”
3、響應。
引證:宋·蘇軾《乞將合轉壹官與李直方酬獎狀》:“近日壽州界內強賊甚多……白晝騎馬於鎮市中劫人。其尹遇等聞之,即欲商量應和,居民憂懼。”
翻譯:最近壽州界內有很多的賊人……白天騎馬在街市中抓人。尹遇等人聽到這個消息,也想著如何與對方響應,居民十分擔憂害怕。
4、應答。
引證:菡子《致江幼農》:“我們還談了許多細節,妳那麽欣慰地應和著,就像談著妳自己的事情似的。”
例句1、叫喊聲,嬉鬧聲,應和著潺潺的流水聲,使得夏天的田野更加熱鬧了。
2、莊園的古樸典雅正應和了我們的心境。
3、鳥兒唱出婉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
4、海峽兩岸僅壹衣帶水之隔,理應和睦相處,多作交流。
5、他的詩文最晚於唐末就傳入了朝鮮,被以次韻、擬作、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接受,其文學理論也同時得到應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