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刀之中的 ?樸?字念?坡?,有人覺得樸刀是關刀的迷妳版本。樸刀出現在水滸傳之中的次數之多,讓人不得不記住這個名字。樸刀的出現源於宋朝的壹項政策,因為當時宋政府對民間的兵器嚴格禁止,不允許普通百姓保留長兵器。宋史之中有多處記載了這項規定,宋太祖時就有規定京城士庶人家不得私藏兵器。
是因為宋朝的禁令才將大刀的長把改成了短把,在需要時再將長柄加上去。在水滸之中有這樣的壹段描寫:?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由此可見樸刀是可以拆卸的,上面是短刀頭下面是長柄,接口有三個扣子,壹起固定好了就十分堅固了。
宋仁宗時因為嶺南為盜者多有博刀,所以下令廣南民家不得私藏博刀,如經發現,連同鍛造者壹同懲治。這裏的博刀就是我們所說的樸刀了,所以因為盜匪猖獗,嶺南的樸刀也被嚴禁過壹陣子。
所以在水滸傳之中,樸刀成為了最為常見的壹種兵器,武松、石秀、楊雄等等用的都是樸刀。但是這種兵器大多還是為遊俠或者土匪所用,壹直到清朝,樸刀才被納入了軍隊,成為了壹種正統的兵器。而說到清朝的樸刀,就不得不說到它在太平軍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就是因為太平軍的士兵皆用此刀,所以又有了太平刀這樣的別稱。
後人喜歡拿中國的樸刀和東洋的倭刀相比。中國樸刀相比於倭刀重量更大更加結實,只要是力氣夠大,所能發揮出來的威力是比較強大的。倭刀勝在輕巧,輕巧上又不及中國的單刀,但是倭刀講究精工細作,運用的都是精鋼原料,鍛造和淬火工藝都是來自於我國早已失傳的唐刀技藝。
在宋朝時期,倭刀的冶煉技術還沒發展好,交易到大陸之中的日本刀並不適合實戰而是作為壹種工藝品,那時候的倭刀根本抵不上樸刀。而隨著時間發展,日本的鍛造工藝逐漸成熟,明史之中記載了戚繼光抗倭時倭刀的狀態:鋒利至極,明軍長矛當之即斷。因為有這種倭刀助陣,倭寇竟有以壹對四個長槍兵最終還能勝利的記錄。後來戚繼光推出鴛鴦陣之後,戰局才有所扭轉。
而從樸刀的出現壹直到清朝納入軍隊之中,它壹直被兵學家遺忘在角落裏,覺得它難登大雅之堂,並不將它作為真正的兵器。所以樸刀壹直流傳在民間,制作工藝也是以省時省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