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
基原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 Cantor或黑框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等的皮。
異名哈巴皮,癩蟆皮。
性味辛,涼;微苦。有小毒。
歸經入胃,肝,心,肺,腎經。
成分本品成分復雜,命名不壹。主要有蟾毒內酯類,吲哚衍生物,蟾酥堿,蟾酥甲堿和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脹。主治癰疽,腫毒,瘰癧,腫瘤,疳積腹脹,慢性氣管炎等。
臨床應用
1.肝癌疼痛
患者,男,47歲,幹部。右上腹部持續性隱痛,腹脹3個月,劇痛加重20天入院。上腹部輕度隆起,肝臟於劍突下可觸及約5.5厘米,質硬,表面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結節,肝區明顯叩擊痛,脾臟不腫大。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10g/L,紅細胞3.9×1012/L,白細胞8×109/L,中性粒細胞0.70,淋巴0.30,X線胸片(-),胃十二指腸鋇透(-),甲胎球(+)。B超:肝右外葉顯示大小約87×96厘米 的強回聲區,腫塊內回聲不均,邊緣不規則,B超診斷:肝癌,肝CT掃描提示“肝內實質性占位性病變”。給予蟾蜍皮外用,每天3-4次,疼痛減輕至緩解,以後連續貼敷,反復應用。
治療方法:取大活蟾蜍1個,剝皮後清水洗去汙物,然後把患者最疼處的皮膚用溫水或酒精擦凈,把蟾蜍皮貼在此處,外蓋敷料並固定。依照此方法,待蟾蜍皮幹後,每天更換新鮮蟾蜍3-4次或2-3次,不受時間限制,疼痛發作即貼,幹後即換。在貼敷期內不需應用杜冷丁或嗎啡,同樣收到麻醉藥物之止痛效果。〔王群芳,等.中國鄉村醫生.1991;(4):8.〕
2.濕疹
張某某,24歲。1962年8月診。患濕疹1月余,瘙癢明顯,痛苦不堪,求診於我。令患者用活蟾蜍數只,以竹片輕刮其背部,然後以蟾蜍背皮擦患處,每天擦3-4次。用該方法治療5天告愈,***用蟾蜍皮8張,6年未復發。〔魏以倫.新中醫.1992;24(3):50.〕
3.帶狀皰疹
李某某,男,63歲。於1981年7月4日就診。3天前左胸前出現帶狀紅潤的水泡,伴燒灼樣疼痛,陣發性加劇,難以忍受,夜間不能入眠。查體可見第5肋間隙腋中線至胸骨外延呈帶狀炎性紅斑,丘疹,亦有成簇水泡分布,水泡表面光滑,皰液澄清,綠豆大小,狀似珍珠,周圍紅暈。給予蟾蜍皮外用,每天更換4次2天後疼痛緩解,4天後疼痛消失。
治療方法:取活蟾蜍1個(越大越好),剝皮後清水洗凈汙物,碘酊,酒精局部消毒。蟾蜍皮貼在帶狀皰疹患處,外蓋敷料,膠布固定。待蟾蜍皮幹後,每天更換新鮮蟾蜍皮3-4次。〔李明德,等.中國鄉村醫生.1992;(1):23.〕
按語蟾蜍皮性涼味辛,具有強烈拔毒攻毒作用。據現代醫學研究,蟾蜍皮有抗炎作用,其作用與激素相似。但是,蟾蜍有毒,眼部帶狀皰疹不能外敷,如不慎將蟾蜍毒液誤入眼中,用紫草汁洗可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