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現了從歐美輸入的塑膠制品。塑膠制品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制品。塑膠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時至今日,塑膠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的廠名,來自“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足見他長江般的雄心大誌。
每個人的創業故事都不壹樣,第壹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話題,面對李嘉誠的成功,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不解:靠塑膠花的銷售,就真的可以成為億萬富豪?沒錯,僅僅依靠塑膠花,李嘉誠已經躋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們分析李嘉誠,無法忽略的是他的頭腦和審時度勢,這是中國人的良好傳統,未雨綢繆。李嘉誠“塑膠花”的發展也不是壹步到位,在他創業初期,香港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三百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壹家。長江廠出口的塑膠玩具,跟同業並無多大區別,只是款式有細微變化而已。此時,李嘉誠開始設想今後的問題——1957年,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年多,西方國家步入經濟快車道,對生活品位的追求與日俱增,李嘉誠的工廠迅速轉型——主攻塑膠花生產。
塑膠花實際上是鮮花翻版,上世紀50年代是壹個追求與尷尬並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脹的想法、追求,塑膠花就像壹個轉軌時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領著香港甚至全球市場。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誠做的事情,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傳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眾所周知的“打火機”出口,這兩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批發銷售、出口貿易,另外壹個不可忽視的***同點就是塑膠花與打火機的技術含量都很低。
1957年開始的幾年中,李嘉誠靠批發貿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商、制造商,關鍵的壹點是:他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香港,或者為了街坊而生產,他的產品遠銷歐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戰後香港發展史上第壹個黃金期,轉口貿易的蓬勃和貼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現欣欣向榮景象。塑膠花生產廠家其實很多,長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壹間,在“商圈”看來,塑膠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氣也不過就是小販,而無法真正進入“企業界”,所以當時稱呼李嘉誠為“塑膠花大王”,多少還有些輕視的感覺。
李嘉誠知道依靠塑膠花出口絕非長久之計,缺乏技術含量的產品在生命力上永遠都不會長久,他企盼著人生壹次變革。 轉型伊始:李嘉誠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況很特殊,地勢不僅狹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價政策,寸土寸金,房貴樓昂。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20世紀50年代末,數量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發展,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香港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產塑膠花,只是李嘉誠賺錢的手段,是他基業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看看壹個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遠!
端木:以香港為例,在今天,百億身價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並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家族中並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不是人人看好的行業。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壹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計12萬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誠此時表現出成功商人穩健的壹面,資金再緊,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期房或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現在看起來這幾乎有些保守,因為他的營利重點放在收租物業。
讀者看到這裏會不會同樣驚嘆於李嘉誠的保守:期房買賣、銀行抵押按揭幾乎是地產界不二法門,在李嘉誠眼中卻成了危機的伏筆,當然,這樣的表態需要巨大的財力後盾撐腰,“塑膠花大王”絕非浪得虛名。
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後移,愈能顯現出來。
端木:60年代初期興建的大廈現在還有很多,甚至在中環這樣的黃金地帶時不時還可以見到古舊老樓,四十多年來,物業不斷增值,租金收入穩步提高,這些大廈的業主成為最有保障的壹批人。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誠雙管齊下,塑膠花生意日益做大,地產投資穩健升值,壹個更大的理想逐漸成型。
1965年,35歲的巴菲特開始顯露頭角,他投資的“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開始私募基金,而他個人財富總額達到400萬美金;1965年,30歲的傑克·韋爾奇竟然是李嘉誠的同行,壹名通用電氣(GE)塑膠事業部普通員工;1965年,10歲的比爾·蓋茨正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就讀三年級;1965年,邁克·戴爾出生;1965年,37歲的李嘉誠身家過億,世界知名,蓋茨家餐桌上擺放的塑膠花也許就是出自李嘉誠的工廠…… 周兆晴:市場與企業的專業人士們多少存在著誤區和失職。熟讀偉大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和韋爾奇,對於華人企業家們並不是全部功課——如果不研究李嘉誠,我們用什麽強有力的經驗去支持未來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長? 黃金年代:從商販到巨鱷 背景:1969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表示:願與中***談判。隨後私下傳話中國,可放松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禁運政策。1971年1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訪華,與周恩來、毛澤東會面——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將會進壹步加強。香港經濟界恢復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百業轉旺,對樓宇的需求激增。
在這股風起雲湧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機地產猶如投機股市,“壹夜暴富”的後面,往往就是“壹朝破產”。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動蕩,這與世界格局及中國內地大背景有關,倒閉潮、擠兌潮壹時間席卷本港,這就像大浪淘沙,壹些資質平庸的小企業被淘汰掉,在此時大舉進軍地產業需要膽識和大局意識。 李嘉誠堅定地以長期投資者的面目出現在地產界;同時,他又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他壹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依賴銀行貸款,有的工業大廈完全是靠自籌自有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
摘自《李嘉誠傳》:“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中***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二戰後第壹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註事態發展。“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大有好處。中***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嘉誠,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大規模移民潮雖漸息,而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周兆晴:隨著政治格局的寬松,李嘉誠事業進入快車道,大概在1971年前後,他已經把事業重點完全轉移到地產行業。
此時,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註壹擲,僥幸取勝。只有李嘉誠自己清楚他的驚人之舉是否含有賭博成分。他是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但絕非投機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壹件小事,李嘉誠在將主業轉行到地產之後,他並沒有關閉曾經的塑膠花生產廠房,雖然上世紀70年代塑膠花出口已經衰落,甚至開始賠錢,但他長期將這個工廠保存,壹來那是李嘉誠創業之根本;二來是他對曾經同甘***苦創業同事的壹個交代。 李嘉誠從來不是壹個缺乏責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
我們對這個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壹派興旺,李嘉誠認準時機,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壹。從此,李嘉誠在香港地產股市大展拳腳。
按照壹般人的邏輯方式,李嘉誠很有錢,而且已經有錢很多年了。
書店裏,的確擺滿了李嘉誠題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書名,例如:孫子兵法與李嘉誠商場布局、贏遍天下的終極商道、財富狀元賺大錢的秘訣、白手起家的層層突破、給中國學生的11條忠告……它們惟壹的***同之處是,塑造著“首富”、“超人”、英雄和導師的形象。李嘉誠的傳奇人生:從窮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股市超人,從世界碼頭霸主到新經濟先鋒……他呈現在大眾文化的幻想世界裏,培育了成千上萬的忠誠“擁躉”。在這個“所有行業都是娛樂業”的時代,李嘉誠成為娛樂文化元素的壹部分。
當然,娛樂明星效應自有其市場價值,李嘉誠本人行事低調,個人品牌卻價值連城。房子,只要是李嘉誠做的就比較好賣;股票投資,李嘉誠的判斷力如巴菲特壹樣令人信賴;在3G的漫長冬季,他得到許多中小投資者始終如壹的支持,換了別人做3G恐怕早已關門大吉。
當您將李嘉誠的人生當作童話故事來閱讀時,您有沒有想過問壹句:為什麽?
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誠壹生大事的轉折絕對不是由塑膠花領域進軍地產行業,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從策略層面考慮,如果業務全為地產投資,集團盈利就會純粹被地產相關因素所影響,例如政府規劃和賣地政策等。這樣的投資,經濟景氣時固然盈利理想,但是壹旦好景不再,集團承受的打擊就會相當沈重,甚至會有財務危機。
和記黃埔主營項目與地產不太沾邊:貨櫃碼頭、運輸、零售、制造……最重要的壹點:李嘉誠再也不是塑膠花大王或者地產商人,他的觸角已經進入到市面的各個領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整個長和系(長江實業同和記黃埔)便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海外業務範圍包括能源、地產、電訊、零售和貨櫃碼頭等,投資地區以香港為基地延伸到中國內地,北美,歐洲及亞太其他地區。 周兆晴:長和系積極地走國際化道路,除了順應業務規模擴張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過業務全球化來分散其投資風險。不同的市場受經濟周期影響會不同,行業競爭程度也不同,市場發展階段也會有先有後,長和系就利用這種地域上的差異來增加其投資的靈活性並降低所承受的風險,確保整體回報始終都令人滿意。
在香港,作為壹個地產富豪,李嘉誠已經成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這個城市的光榮與夢想。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內地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地產富豪,但從純經營技巧的角度看,獲得認可的寥寥無幾,這還不用說“地產暴利”下的道德質疑。
周兆晴:李嘉誠的範本意義不在於他又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他獲得這些財富的博弈技巧。從這壹點上說,內地地產商們向李嘉誠學習的東西其實很簡單,但又很難學。 3G豪賭:挑戰新經濟領域
背景:和黃目前已在英國、意大利、中國香港地區、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和瑞典推出了3G業務,在全球***有超過1000萬2G客戶和超過103.8萬3G客戶,其中英國約36.1萬、意大利約45.5萬、香港約3.65萬。目前每日3G用戶增長量超過壹萬——這壹切牢牢確立了和黃全球3G領導者的地位。
從塑膠花到地產,再到上世紀80年代購並重組和記黃埔,邁向國際化。在港口、電訊、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產業領域成為世界級的行業領導者。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戰新經濟。在3G、互聯網、媒體、制藥等高新產業領地搶占制高點。
上述題材作為故事來讀,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果做企業管理的專題研討,我們幾乎沒有思想準備。比如,長實、和黃地產做到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業務還拓展至內地、海外,那麽戰略與營運方面有何獨到之處,為什麽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專著呢?
周兆晴:屈臣氏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壹,近年來的版圖擴張令歐洲人深為震驚,在內地發展也很迅速,但是,現在別指望讀到壹本關於屈臣氏的書,連壹篇系統分析的論文也難找到。
很多人都認為,3G將是李嘉誠最後壹個需要攻克的堡壘,畢竟他已經年近八十,“退休”是壹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對手們也在看著他,3G的冬天據說很漫長,李超人的壹世英名是不是就會毀在3G上?
端木:在使用尋呼機的時代,和記黃埔的業務就已經在香港開展得有聲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動通訊商中,和記黃埔地位至尊且無法動搖,但是3G業務的開展卻並不是很順利。李澤楷在網絡泡沫時代的圈錢行為引發公眾不滿,這也抵消了壹些香港人對李嘉誠的好感。
由於電信業先期投資巨大的特點,在未來電信市場的爭奪中,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潤、精心培育市場,將會成為成功的關鍵之壹。
周兆晴:李嘉誠很有耐心,他收購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銷售業績壹直不能令人滿意,他卻靜靜等待著零售業的春天,等待著內地零售業市場的開放,這裏面有兩個決定性因素——深謀遠慮和財力支持。3G也可能是等待,但說實話,我個人也不看好這壹項目,如果失敗,那將是李嘉誠壹生最大的壹個敗筆——但是他輸得起。
李嘉誠之所以被稱為“超人”,就是因為他輸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膽的“豪賭”,背後都是以他長期信守的戰略假設和道德原則做支撐,旁觀者看是驚濤駭浪,也許他是閑庭信步。
從20世紀50年代塑膠廠(說是塑膠車間更恰當壹些)的小老板,到21世紀初世界商界巨鱷,個中變遷真是只有“超人”兩字可以概括。
有這樣壹個故事:壹次宴請國外的生意夥伴,席間,談到中國企業家話題,外國朋友說,我們很推崇中國的李嘉誠。但是,很困惑:“妳們為什麽不研究李嘉誠?”中國人當然予以反駁:列舉了現在書店可以看到的琳瑯滿目的關於李嘉誠的書。然而,外國朋友搖頭說:那些書都不是專業的研究。他還說,在他們國家,對李的研究比中國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誠是壹部曠世傳奇,他白手起家成為華人首富,給人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國朋友的意思是,作為世界級的企業家,李嘉誠並沒有得到專業立場的解讀。
周兆晴:香港娛樂圈“星”光燦爛,有兩位“圈外人”卻獲得比大牌明星還要高的“明星效應”。壹位就是李嘉誠,另壹位是原《明報》老板、武俠小說家金庸。不過,這種家喻戶曉的明星效應,明顯阻礙了人們對兩位高人的專業研判,對於他們成就的認識恐怕還需要幾代人。 端木:我是壹個香港人,我們無法想象沒有李嘉誠的生活,說誇張些,600萬香港人每時每刻都在為他積累著財富,交通、電訊、電燈、零售……想來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幾乎約束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李嘉誠面前比爾·蓋茨顯得有些投機。
李嘉誠用幾十年去做出壹張漂亮的成績單,如果這是壹場“經營策略”的在線遊戲,他已經可以拿到最高積分;事實上這壹切真的很像“遊戲”,原因在於其“教科書般”的完美。
中國企業家應當仔細研讀壹下李嘉誠,以期重建責任和誠信為基石的商業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來壹直呼籲的:“過去的六十多年,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壹定的成就。”除去可以量化的財富之外,我們對李嘉誠的了解是否還可以更多壹些呢? 李嘉誠: 全面滲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誠”三個字代表了壹個白手起家的傳奇,亦代表了心系故鄉的潮州人精神。環繞李嘉誠身邊的故事多不勝數,有贊揚的,亦有責難的。他創立的商業王國,生意涉及各行各業,“拼命”從每個香港人口袋中賺取金錢,但另壹方面,生活節儉的他又往往不惜壹擲千金,捐出大筆款項給醫院和教育機構,令不少香港和內地人受惠。有人欣賞他,以他為人生奮鬥的目標,但亦有人不滿他,認為李家王國只手遮天,為所欲為,而更多香港人同時帶有這兩種互相矛盾的復雜心情,既愛又妒。
說實在的,李嘉誠旗下的生意業務,已滲入香港每個家庭,地產、能源、電訊、零售……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李超人”的客戶。筆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個住在李嘉誠企業龍頭“長江實業集團”興建的住宅,而筆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購自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集團”的百佳超級市場,就算是每晚照著小兒做工課的燈火,也是來自他旗下“香港電燈公司”供應的電力。換句話說,香港人每月賺來的,或多或少貢獻給了他,難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賺了香港人太多的錢。
但無論如何,有關他的新聞,即使是無關痛癢的花邊消息,總會吸引香港人的註意。他說的每句話,盡管閑話家常,亦經常會成為報章的頭條。他在公眾場合中的壹言壹行,都是鎂光燈追逐的焦點。他每年主持長實集團的業績演示文稿會,變相成為他個人的記者招待會,傳媒關心他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於集團本身的業績。
背負“李嘉誠”三個字,即使做善事也不壹定事事順利。去年他捐出10億港元給香港大學做教研用途,校方為答謝他,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冠上李嘉誠的名字,結果引起部分醫學院學生和畢業生的反對。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正是該書院的第壹屆畢業生,近百年來醫學院都沒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詢下便將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給了李嘉誠,有畢業生在報章上刊登廣告反對,表面上是批評校方做法錯誤,實際上則不滿李嘉誠沾了醫學院的光。
其後,李嘉誠表示不會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對而放棄港大醫學院給予他的冠名。校方最終亦將醫學院改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今次事件引起這麽強烈的反彈,可說是因李嘉誠的盛名而起。有人認為,以李嘉誠的條件應該捐出更多錢,而校方要答謝他的話,找壹座新大樓為他冠名便可。
自從李嘉誠晉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後,媒體便給他壹個不知是褒是貶的綽號:“李超人”,而他兩個兒子——長實集團副主席李澤鉅和電訊盈科集團主席李澤楷,則分別被封為“小超人”和“小小超”,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確實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香港人羨慕李嘉誠,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壹個普通人,雖然沒有李嘉誠的財富,卻擁有無價的自由。李嘉誠坐擁過千億港元財富,卻買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壹處地方,都有保鏢貼身跟隨,其妻子莊月明的墓也有賊人打註意,企圖盜墓。他們的家庭生活,特別是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和再婚問題,更成為了大眾茶余飯後的話題。 年屆七十八的李嘉誠至今未言退休,他壹直走著壹條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經界呼風喚雨,許多人都以他惟馬首是瞻。再者,李嘉誠對於許多香港人趨之若鶩的金錢,卻有壹番見解,他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