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三峽中漁人為何聽到猿鳴三聲而淚沾裳

三峽中漁人為何聽到猿鳴三聲而淚沾裳

漁人聽到了猿的悲啼,想到了自己的辛酸生活,因而流淚。?

《三峽》作者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袁鳴三聲淚沾裳”的作用是:反映三峽人民的悲慘生活,流露出作者悲哀、淒涼的感受和心中對苦難的三峽人民的同情之心,結構上照應開頭,襯托三峽秋天的淒涼景象。

出處:《三峽》是北魏散文家酈道元所作。

原文節選: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壹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淒涼,在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三聲淒涼得令人眼淚滿衣裳。”

擴展資料

此文是壹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出了長江萬裏圖中壹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壹體,其用語言簡意賅,描寫則情景交融,生動傳神。

全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淒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壹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裏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壹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淒涼的氣氛。

百度百科-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