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戴叔倫的《蘭溪棹歌》
原文: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此詩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美景和漁民的歡樂心情.全詩四句.前兩句是寫月光下的月、樹、河灣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詩句寫得纖麗、秀氣;後兩句給人的感覺則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間流傳的物候語,朗朗上口,樸實無華,又令人置信地敘述壹個事實:春雨壹下,蘭溪江的魚就多起來了.前後詩句文筆雖然不同,卻協調地組合了壹幅春江月夜圖.
創作背景
戴叔倫於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舊歷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今屬浙江)令,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遊支流)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
作品鑒賞編輯
這是壹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題中“蘭溪”,即婺州(今浙江金華)境內的蘭溪江;棹是船槳,棹歌即船家搖槳時唱的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艷陽照映下,壹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壹種人們不大註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壹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壹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從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此句轉寫水色山影.浙江壹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壹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叠,既增添了民歌的詠嘆風味啊,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壹邊觀賞景色,壹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裏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裏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裏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嘩而有此聯想,後者因遊魚潑刺而有此猜測.兩首都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正因為多了這壹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的並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zhào召)歌,漁民的船歌.這首詩,仿擬民歌的韻致,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蘭溪壹帶的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快之情,宛如壹支妙曲,壹幅佳畫.
首句“涼月如眉掛柳灣”是擡頭仰望天空.“涼月”二字,既寫出月色的秀朗,又點出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掛柳灣”,使人想象到月掛梢頭,光瀉蘭溪,細絳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鏡中看”,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鏡”,是喻溪水,並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潔,溪面的平靜,水色的清澈.這裏,詩人沒有著意渲染疏星秀月,夾岸青山,只說了“鏡中看”三字,而豐富的韻致恰恰就在這裏.它啟發讀者去想象那幽雅的蘭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搖曳生姿,朦朧而飄渺,使人如墜入仙境壹般.淡淡的筆墨,描繪出壹個多麽美妙的藝術境界.
溪景誠然至美,然而對於泛舟溪上的漁人來說,最大的樂趣還在春潮漁汛:“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鯽鯉之類的淡水魚,極愛新水(雨水)、逆流,壹連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漲,魚群聯翩而來.“桃花雨”不僅明示季節,更見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魚搶新水,調皮地湧上溪頭淺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看到這種情景,怎不使人從心底漾起歡樂之情!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詩人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讀後給人以如臨其境的美感.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壹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壹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倫,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進士.出生在壹個隱士家庭.年少時師從蕭穎士,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鹽鐵史劉宴手下任職,後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禦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公元789年(貞元五年),上表辭官歸隱,客死返鄉途中.他當時的詩名很大.他的詩,題材內容豐富,體裁形式多樣.多寫隱逸生活,表現出壹種閑適情調.今存詩近三百首,《全唐詩》錄其詩二卷.他的山水詩語意清麗,風調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