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句名言:“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對既得成就的不滿足,確實稱得起是推動進取心的車輪,是引導人們不斷向上的階梯。?
不滿自身不是壹種動力,但它卻能產生壹種助推力。只要人們對既有成績不滿足,這種不滿就會推動人們向次的目標挺進。?
當人們意識到人們能夠取得比現在更大的成績時,人們就會精神振奮,滿懷信心,勇往直前。相反,如果認為取得這麽多成績已經不錯了,心滿意足了,就必然懈怠起來。因此,大凡在事業上卓有成就者,總是嚴肅地向“自滿”這個敵人宣戰。
他們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不斷地為自己提出新的奮鬥目標。球王貝利壹生踢進200多個球,有人問他,哪個球踢的最好?他問答:“下壹個。”中國女排贏得“三連冠”後,有人請袁偉民談感受,袁偉民的回答是:“從零開始。”
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當美國遊泳選手裏克·凱裏在200仰泳決賽中第壹個到達終點時,這位優勝者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沮喪得近乎痛哭。他將頭埋進水裏,眼中充滿淚水,在為未能再次打破自己創下的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而奧悔。
這些人在取得第壹流的成績後仍然深感不滿足,也許正是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才推動他們不斷奮進,去取得更大的成績。?
在已有成績、尤其是在比較大的成績面前,要使自己不滿足,需要具備宏大的誌向。“自滿”和“不自滿”,實際上取決於人們成就和目標之間的對比度。
擴展資料
滿足於既得的成就,不知道毀掉了多少人的進取心。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人的才華的人物取得第壹流成績的機會。永不滿足於既得成就的人,他們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具有容納百川的氣概,已有的成績裝不滿他們的胸懷;而容易滿足的人誌向小,標準低,恰如壹條極易幹涸的小河流,難以成大事。?
不滿足於既得成就,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向自己挑戰,不斷地超越自我。?
生命是壹種永無止境的自我發掘過程,壹個人要超過前人、超過同輩固然不容易,但要超過自己,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壹個人和別人相比處於落後時往往會產生壹種緊迫感,迫使自己奮起直追。
而當自己在某些方面優於他人時,惰性就會出來作祟,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乃至停止前進的腳步。因此,“超越自已”往往比超過別人更難,尤其是在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後更是如此。這就決定了當人處於優勢地位時,更需要給自己提高標準,施加壓力,才能繼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