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最奇葩現象,有400萬國軍俘虜兵調轉槍口加入解放軍
戰場上很多看起來很奇葩的事,細究背後原因,其實發現完全是大勢所趨。
比如,解放戰爭中,大批國軍調轉槍口的事情。難以理解的是,解放戰爭中竟然有400萬國軍俘虜兵加入解放軍,從萎靡不振壹觸即潰的狀態,壹下子成了嗷嗷叫的強兵勁旅。
這壹切的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壹開始,我們要從蘇中戰役中的李堡戰鬥說起。李堡戰鬥是解放軍第壹次成建制殲滅國軍的美械部隊,所以爭取國軍俘虜兵調轉槍口十分重要。於是第壹師第2團的政治處副主任賴少奇下放到7連搞調研,研究如何對解放戰士進行改造。
賴少奇發現,李堡戰鬥中剛剛解放過來的壹名戰士,在戰鬥中繳獲了2支槍,專門找到連長說,"請把我繳到槍的功勞記下來。"經過仔細調研,賴少奇發現,解放戰士調轉槍口後,最害怕的是被人誤解是國軍。因為很多俘虜兵調轉槍口後,我軍都來不及給他換壹身軍裝。
於是,以此為契機,賴少奇回到團政治處,推動制定了《關於開展功勞運動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作出後,團政治處提出了"有功報功,論功行賞,人民功臣,個個尊敬"的口號,並正式確定在全團建立"三證":個人有個"功勞證",叫作功勞跟人走,調到那裏也光榮;連隊有個"功勞簿",部隊光榮,永遠光榮;給立功戰士家裏發個"功勞狀",壹人立功,全家光榮,功勞運動很快在全團普遍開展。
賴少奇在華中野戰軍第壹師第二團搞的"功勞運動"出現後,其他兄弟部隊也紛紛跟進。到1947年,"立功運動"在全軍上上下下,前方後方,部隊機關,野戰軍和地方軍,正面戰場和遊擊隊,形成了熱火朝天的群眾運動。
立功運動,能夠促使解放戰士踏踏實實為人民而戰,踏踏實實為解放全中國而戰,從本質來說這是壹種"精神獎勵"。國軍有軍餉,解放軍沒有軍餉,可是戰士們依然覺得為當解放軍更好,這是因為,當解放軍,不僅自己光榮,自己所在部隊光榮,自己家庭也光榮。
解放戰爭中最有名的俘虜兵,應該是中野第6縱隊第18旅52團1連1排機槍班長王克勤。王克勤1939年就被國軍抓了壯丁。1945年邯鄲戰役後,王克勤加入了解放軍。王克勤發現,在解放軍中和國軍中完全不同。王克勤覺得,在解放軍中,才活得像個人。當他生病時,班長給他端水餵藥,排長連長看望他還給他買吃的。
到1946年初,晉冀魯豫開始了訴苦運動,包含在王克勤在內的解放戰士,走上講臺,給戰士們講述國民黨反動派給他和她的家人帶來的沈重苦難。這對於解放戰士們來說,是壹次精神的洗禮。從此以後,王克勤和戰士們壹起戰鬥壹起互助互愛。在龍鳳戰役時,王克勤所在的班只有7個人被圍在了徐莊。國軍攻打了這個小村莊整整壹天,炮彈打了2500多發,全村30間房子被打碎。而王克勤就是帶領這6名戰士打退了敵人40多次進攻,7個人無壹傷亡。
從1945年10月加入解放軍到1946年10月犧牲,王克勤在不滿壹年的時間裏,就親手消滅國民黨軍232名,俘敵14名,繳獲步槍8支。因此,在王克勤犧牲時,劉鄧首長專門召開追悼會,並且寫下了"王克勤同誌永垂不朽"的悼念語。
王克勤和學習王克勤運動表明了,國軍戰鬥力不行,根本不是裝備差、訓練差,而是思想有問題,組織有問題。解放戰士從腐敗的國軍出來,加入解放軍,就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知道了為誰而戰,戰鬥意誌立刻上升了多個層級。這就是解放軍必勝的真正密碼所在。
解放軍萬歲,人民萬歲,新中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