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丘逢甲原文_翻譯及賞析

丘逢甲原文_翻譯及賞析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於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 *** 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丘逢甲 生平

愛國世家

生於臺灣省苗粟縣,可以說是出生在壹個愛國世家,其先祖是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茍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壹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壹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壹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壹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家庭裏,自幼受清樸剛正家風的薰陶和艱苦生活的磨煉,“幼負大誌”,渴望報效國家民族。這壹切對他日後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屬對。14歲時赴臺南應童子試,獲全臺第壹,受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註意,特贈“東寧才子”印壹方,由此聞名全臺。1888年參加鄉試,中試為舉人。

第二年春,赴京參加會試(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時丘逢甲年僅26歲,但他卻無意仕途,辭歸故鄉,專意養士講學,任臺南崇文書院主講,同時兼任臺灣府衡文書院及嘉義羅山書院主講。1892年,《臺灣通誌》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采訪師,負責采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社會民情。這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悶和隱憂,他慨嘆道:“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裏將材難。”他預感到壹場大的動蕩即將到來,自己雖隱身山林,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家之情卻熾熱而強烈。在他的書屋中,自書中堂“且看鷹翅出雲時”,以明心誌,時刻準備報效國家。

臺灣戰役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預見到臺灣前途危難,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家產以充軍費,並動員親屬入伍。不久,160營(實際上經訓練的只有30余營)義軍成立,丘逢甲擔任全臺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 *** 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此後他多次聯合臺灣紳士向朝廷發出呼籲電,要求廢約抗戰。清 *** 不但置臺灣領土和幾百萬同胞於不顧,而且急詔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聯合壹批愛國誌士,與日軍展開抗戰。日本侵略軍 *** 後,臺北、臺南和臺中的防務分別由唐景崧、劉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棟負責。由於唐平時放縱部下,紀律松散,無心抗戰,壹與日軍交手,便節節敗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裝逃離臺北,臺北被日軍輕易占領。訊息傳來,丘逢甲急舉義軍赴臺北增援,途中得知臺北已淪陷,唐已內渡,氣憤至極。日軍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余晝夜,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鬥,給日軍以沈重打擊。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

1895年秋,失敗後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壹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 *** ,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他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詩歌成就 丘逢甲壹生***寫過5000余首詩,傳世的現尚有3000余首,其中“懷臺詩”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他的詩都是有感而發,情深意切,絕無無病 *** 之弊,故能輾轉傳抄,廣為傳誦。即使在100余年後的今天,人們讀他的詩集,仍能激發愛國熱情,如臨其境。當然,除了真情實感外,“樂寧才子”的作詩技巧同樣是相當高超的。江泉的《丘倉海傳》對此曾概括道:“倉海暨內渡……日以賦詩為事,而故國之思,以及郁伊無聊之氣,盡托於詩。詩本其夙昔所長,數十年來復顛頓於人事、世故、家國、滄桑之余,皆足以鍛煉而淬礪之。其所為詩,益蒼涼慷慨,有《漁陽參撾》之聲。又如飛免驃裊,絕足奔放,平日執幹戈衛社稷之氣概,皆躍然紙上。”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中對這種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詩風同樣有很高的評價,並稱丘逢甲為“詩界革命壹巨子”。 介紹

丘逢甲 (1864年—1912年),又名倉海,字仙根,號仲閼,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祖籍粵東嘉應州鎮平(今梅州蕉嶺縣)人,光緒15年(1889)登進士,是清末著名詩人和愛國誌士,同時也是壹位卓越的教育家。丘逢甲雖然在潮汕地區任教的時間不長,但他揚棄舊式以時務、策論、詩、古文辭課士,摒棄八股試帖,創辦當時粵東潮屬各縣獨壹無二的新式學堂,開創了潮汕近代新學的先聲。

丘逢甲,臺灣苗栗客家人,祖籍粵東嘉應州鎮平(今梅州蕉嶺縣)人。1895年甲午戰爭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日軍。同年5月23日,唐景嵩發表宣言,宣稱“臺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丘逢甲任義勇軍統領,隔日,國會議長林維源逃亡至福建省廈門。5月29日乙未戰爭掀起戰端,6月4日總統唐景嵩棄職逃亡福建廈門,鎮守北臺灣的正規軍潰敗。其後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攜帶家眷內渡廣東嘉應州。其後雖有名將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及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人率領的諸多民間義勇軍奮起抗日,但由於裝備及訓練均遠不如日本,終究於10月21日被日軍攻入大本營臺南,臺灣淪陷。

丘逢甲內渡後先在家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人創辦的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革命黨人參與籌劃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

評價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誌,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已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渡大陸後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元氣。終其壹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曾評其《嶺雲海日樓詩鈔》曰“七律壹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柳亞子謂“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雲。”梁啟超則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丘逢甲的詩文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壹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清代·丘逢甲《春愁》

春愁

清代 : 丘逢甲

古詩三百首 , 春天 , 愛國感傷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沈沈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三年此夕月無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清代·丘逢甲《元夕無月》

元夕無月

清代 : 丘逢甲

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沈沈隔海天。

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

元宵節月亮壹角西峰夕照中,斷雲東嶺雨濛濛。林楓欲老柿將熟,秋在萬山深處紅。——清代·丘逢甲《山村即目》

山村即目

清代丘逢甲

查看更多丘逢甲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