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ēi
①高。《蜀道難》:“~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②危險;危急。《諫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戒奢以儉。”
③危害;使處於危險的境地。《齊桓晉文之事》:“抑王興甲兵,~士臣,構怨於諸侯。”
④危弱。《陳情表》:“人命~淺,朝不慮夕。”
⑤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而膝~坐。”
辨危,險。“危”作“危險”講時,含有危急或不穩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詞。“險”只表示地勢險要或道路險阻等,多作名詞。上古表示“危險
2. 文言文詞語危的意思危 wēi [動] (1) (會意。
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間是山崖,下面腿骨節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
本義:在高處而畏懼) (2) 同本義 [phobia in high place] 危,在高而懼也。——《說文》 決危而美名者。
——《鬼谷子》。註:“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國語·晉語》。
註:“高險也。” 高而不危。
——《孝經》。鄭註:“殆也。”
(3) 恐懼;憂懼 [fear] 竊為君危之。——《戰國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懼);危怖(恐懼不安);危栗(恐懼戰栗);危氣(氣餒;危懼);危悚(危悰,危懼);危視(驚視);危睇(俯視而感到驚恐) (5) 威脅,摧敗 [threaten] 能危山東者,強秦也。
——《戰國策·齊策壹》 (6) 使危險;傷害;損傷 [injure] 今先生之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軀。——《韓非子·問田》 危士臣,構怨於諸侯。
——《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國(危害國家) (8) 敗亡,滅亡 [be defeated;perish] 魏必危。——《戰國策·秦策四》 (9) 懷疑,疑慮 [doubt]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
——《呂氏春秋·明理》 詞性變化 -------------------------------------------------------------------------------- 危 wēi 〈形〉? (1) 高[high]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唐·高適《聽張立本女吟》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斷壁危樓。——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又如:危樓(高樓);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墻);危柯(高枝);危亭(聳立於高處的亭子);危冠(古時的高冠);危臺(高臺) (3) 危險; 危難 [dangerous;perilous] 法不信,則君行危矣。
——《韓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韓非子·十過》 危而不持。
——《論語·李氏》 安危不可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危難之間。
——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險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險急迫到了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頭);危道(危險的措施);危行(危險的行動);危危(極其危險);危困(危急困窮);危脆(危險脆弱) (5) 很陡峭的 [precipitous]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王維《過香積寺》 (6) 又如:危徑(險峻的山路);危狹(險峻狹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嶺);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懸崖);危朗(高峻而開朗);危巒(險峻的山巒);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將死 [dying]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素問》。
王冰註:“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繃得緊;強勁 [tight] 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
——《周禮》 (10) 端正 [upright]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莊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not straight]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荀子》 危 wēi [名] (1) 屋脊 [ridge (of a roof)] 痤(範痤)因上屋騎危。——《史記·魏世家》 (2) 艱難困苦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十年攜手***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
3. 文言文有危的句子①<;形>;高。《山市》:既而風定天清,壹切烏有,惟危樓壹座,直接霄漢
②<;形>;危險;危急。《諫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③<;動>;危害;使處於危險的境地。《齊桓晉文之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
④<;形>;危弱。《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⑤<;形>;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而膝危坐。”
辨危,險。“危”作“危險”講時,含有危急或不穩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詞。“險”只表示地勢險要或道路險阻等,多作名詞。上古表示“危險”的意思時,壹般“危”不用“險”。
4. 病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名〉
1. (形聲。疒形丙聲。本義:上古時指重病)
2. 同本義 [be seriously ill] 病,疾加也。——《說文》 疾病外內皆埽。——《儀禮·既夕禮》。註:“疾甚曰病。” 坎為心病。——《易·說卦》 疾病而立之。——《左傳·襄公十九年》 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王充《論衡·訂鬼》 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韓非子·孤憤》 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莊子·達生》
3. 又如:病革(病勢危急將死);病亟(病革)
4. 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狀態 [illness;sickness;disease] 君之病在肌膚。——《韓非子·喻老》 性傷謂之病。——《荀子·正名》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史記·留侯世家》
5. 又如:病篤(病勢沈重);病疽(毒瘡類疾病);病困(受疾病的困擾);病革(病勢危急將死);病亟(病革)
6. 缺點,毛病,瑕疵 [fault;defect] 不如舜,不如 周公,吾之病也。—— 唐· 韓愈《原毀》 至於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宗臣《報劉壹丈書》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砭切政病。——《新唐書·杜希全傳》
7. 又如:病累(指文章中有瑕疵或累贅的字句);語病;通病(壹般都有的缺點);毛病(缺點);弊病(事情上的毛病;弊端)
8. 疾苦,痛苦 [hardships;painful;sufferings] 長其孤,問其病。——《國語·吳語》
〈形〉
1. 困難,不利 [difficult] 利則東收齊,病則西侵 秦。——《史記·商君列傳》
2. 枯萎 [withered]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 又如:病樹(即將枯死的樹木);病葉(枯葉;黃葉);病草(枯萎變黃的草) 〈動〉
1. 生病 [fall ill] 未果,尋病終。——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王充《論衡·訂鬼》 彌子瑕母病。——《韓非子·說難》 見壹人病咽塞。——《三國誌·方伎傳》
2. 又如:孩子病了;病狀(請病假的文狀);病忘(患健忘的病癥);病懨懨(久病慵懶的樣子)
3. 擔心,憂慮 [worry;be anxious] 君子病無能焉。——《論語·衛靈公》
4. 又如:病滯(猶郁滯);病俗(猶言憂民憂俗);病疚(愧悔不安)
5. 苦惱,困惱 [vex]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6. 又如:病涉(苦於涉水渡川)
7. 損害 [harm]。如:病民(為害人民);病蠱(害人的毒蠱。猶言害人蟲)
8. 疲累,倦困 [tire] 今日病矣,余助苗長矣。——《孟子·公孫醜上》 9. 又如:病乏(困乏;因病憊乏);病喙(非常疲乏,呼吸困難)
/view/252816?fr=ala0_1_1#3 出自百度百科,病的解釋。 其中有3個詞性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