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1564~1638)字稚繩,號愷陽。高陽西莊村人,晚年居縣城南街。13歲應童子試,成績優異。28歲輯《高陽誌略》。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應鄉試中舉。乘赴大同任教機會,登恒山、渡桑幹河、走飛孤(在今淶源縣北),行程千裏,遍歷大寧三衛,沿途訪察戍邊將士,周行邊壘,繪制防禦地圖,借以通曉邊防軍事。萬歷三十二年(1604)考取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左春坊中允、左諭德、司經局洗馬。
萬歷四十三年(1615),東宮“梃擊”事發,禦史劉元廷入獄,以瘋癲蔽其罪。大學士吳道南密問孫承宗如何處置,承宗回答:“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關貴妃,不可深問。”吳道南依其言了案。是年,主應天鄉試,因著述得罪閹黨,欲將其貶出京師。經學士劉壹燝力保,得免。但承宗壹氣之下,告假歸鄉,曾協助縣令杜應芳治理境內水患。天啟元年(1621),充任日講官,得皇帝嘉許,遂進少詹事,加禮部侍郎。次年二月,後金兵連克遼陽、廣寧(今遼寧北鎮)重鎮,危及京師。皇帝以孫承宗暢曉兵略,拜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專理邊防戰守。上任初,即疏請加重將權,革除“將兵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備邊,而日增文官於幕”的弊制,同時建議撫西部、恤遼民、簡京軍、增設永平大將、修築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懲處與遼東軍事失利有關將吏。即奏請巡邊,職加太子太保。抵山海關後,斥責王在晉決策失當,並采納兵備僉事袁崇煥之議,遣將戍錦州、松山及大小淩河,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與覺華島相犄角。還朝後,奏罷王在晉之職,自請出關督師。皇帝賜尚方劍。到任後,首先整飭兵備,申明職守。不久,出關巡視險隘,汰逃將數百、弱兵萬余,邊關始固,職加左柱國。在關4年,先後修築寧遠等大城9座,堡45座,練兵11萬,屯田5000頃,拓地400裏。使寧遠、錦州防線軍威大震,-加太子太師、世襲錦衣千戶。後因宦官魏忠賢排擠,於天啟五年(1625)十月解甲歸鄉。
天啟六年(1626),魏忠賢生祠遍天下,又欲借孫承宗之名擡高身價,其黨羽示意孫承宗在高陽為其修祠,被嚴辭拒絕。崇禎二年(1629)十月,後金兵入大安口、陷遵化城,舉朝惶恐。崇禎皇帝頒詔,讓孫承宗以原職改兼兵部尚書,駐守通州。翌年五月,壹舉收復永平、遷安、灤州、遵化等失地,將後金兵盡逐關外孫承宗簡介,京城舒解為安。崇禎四年(1631)壹月,再出山海關。是年八月,遭後金兵圍困,援軍貽誤戰機,守將祖大壽糧盡援絕而投降後金。承宗因此又遭彈劾,遂堅意請求辭職還鄉,在縣城南街閑居七年。崇禎九年(1636),後金改國號清,舉兵南下,欲困高陽城。孫承宗率子弟嬰城固守,清兵知城中有備,遁去。是年十壹月九日,清兵再困高陽城,孫承宗在北城率家人英勇拒敵,因寡不敵眾,城破。他在北城樓遭俘,被挾至圈頭橋。清兵統領勸降,承宗不屈大罵:“少胡說八道,快些殺了我!”清將說:“從來還沒有殺閣老的劍。”於是孫承宗以弓弦自縊。他的6個兒子、11個孫子也同時戰死。崇禎十七年(1644),追贈太傅,謚“文正”(壹說“文忠”)。
孫承宗作為抗擊後金(清)的軍事統帥,重用並培養了袁崇煥、馬世龍、祖大壽、滿桂等軍事將領,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壹生著述甚豐,軍事著作有《車營百八扣》,文學著作有《高陽集》等孫承宗簡介,他還總纂了天啟四年(1624)《高陽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