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刺客:
第壹位:專諸。專諸是吳國棠邑的壹個屠戶,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有壹次專諸和人打架,他的妻子壹叫他,他馬上回家了。伍子胥看到後就問他為什麽會怕壹個女子,他說我今天雖然屈服在壹個女子手下,將來肯定在萬人之上。
伍子胥對他十分敬佩就和他結拜。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於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公子姬光對專諸的母親十分好,專諸感恩姬光的禮遇,但是由於他的母親還活著,所以他壹直不想去行刺,他的母親知道後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
之後專諸在太湖學了三年的燒魚之術,然後利用吳王僚喜歡吃烤魚的習慣接近了他,在專諸進獻魚炙時,專諸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在燒好的魚肚之中,在把烤魚送到吳王僚的座前的時候,忽然抽出匕首猛刺吳王僚,吳王僚雖然穿的護甲很厚,但是最後還是被力大的專諸殺死。而專諸也被吳王僚的護衛砍為肉醬。
第二位:聶政。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被迫流亡他國,在流亡的過程中他壹直尋找高明的刺客去殺俠累來為自己報仇。後來嚴仲子聽說魏國的聶政因殺人避仇,帶他的母和姐姐隱居在齊國做屠戶,因為聶政仁孝俠義,武功高超。
所以嚴仲子就多次拜訪聶政,然後厚待其母。當聶政的母親去世,姐姐嫁人之後,聶政感恩嚴仲子對自己壹家人的禮遇,就找到嚴仲子說替他報仇。壹次俠累正坐在家中,聶政帶著劍就直接闖了進去,然後把處於重兵保護中的俠累給殺了。
聶政自己被圍無法脫身,就劃破自己的臉頰,戳瞎自己的眼鏡,然後破腹而死。聶政死後,韓王把聶政的屍體掛在大街上,讓人來辨認兇手是誰,想以此殺聶政的家人。聶政的姐姐聽到消息後,不忍其名英名埋沒,於是去辨認出自己弟弟的屍體,最後自殺在聶政的身邊。
第三位:豫讓。豫讓是晉國智氏的家臣,三家分晉,趙、韓、魏***滅智氏。豫讓為報智氏的知遇之恩多次刺殺趙襄子,為了接近趙襄子,不被趙襄子認出自己,他用漆塗在自己的身上,吞炭讓自己變成啞巴,最後他的妻子都不能認出來他,在知道趙襄子的出行路線之後,在橋下刺殺趙襄子,但是最後失敗被趙襄子捕獲。
在臨死時,豫讓求趙襄子把他的衣服給他,然後拔劍擊斬破趙襄子的衣服,以表示為主復仇,最後豫讓拔劍自殺。
第四位:荊軻。戰國末期衛國人,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沈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
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壹帶,是壹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現,刺秦王不中,被殺。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現,刺秦王不中,被殺。
起源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壹。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由於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刺殺。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文章《刺客列傳》為中國最早的刺客傳記體史料,其中以“士為知己者死”作信條的“四大刺客”最為聞名。
中國早期的刺客,其行刺動機較為單純,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帶有壹些俠的氣息。秦朝以後的刺客,行刺動機多為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各類原因。刺客的活動壹般非常隱秘,往往趁目標人物不備之時展開刺殺。唐朝詩人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鮮明地刻畫了這壹神秘人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