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壹本著作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壹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時間簡史》的讀後感範文1在繼續閱讀《時間簡史》時發現,遠沒有想象的輕松。為了回歸編程學習,我決定放棄認真讀完《時間簡史》的承諾。於是,只草草讀過,留下好多不解。
總體上沒有改變我讀完前兩章得出的結論。宇宙學是荒唐的。大爆炸理論,黑洞假說,可能是無稽之談。探求宇宙的開端和終結是荒謬的。
連霍金自己也改變了想法,認為宇宙的開端沒有奇點。霍金也說過,所謂黑洞並不存在。
我認為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還是有必要存在。拋棄絕對時間是壹種度量上的無奈。把時間與空間相綁,是壹種量度上的需要。時間無始點無終點,空間無小限無大限,不容懷疑。
人類受可見光可感波的局限,只能在壹定範圍了解宇宙。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有所突破,但也不是無限度的。地球外宇宙間的生命現象,有可能存在。同時因為空間無小限,所以甚至地球上微觀領域也可能存在我們看不見的生命。微觀世界也許有類似星系壹樣的結構。微觀領域有智慧生命都是有可能的。無非是可見光可感波不是壹個量級而已。我們看不見他們,他們也看不見我們。
物理學是近似的理論,超越界限就是謬誤。構建所謂統壹的理論也只能在壹定範圍內實現。試圖探求宇宙起源和更深層次的微觀世界,只能是狹隘視角的胡亂推斷。認為宇宙有始終,時間也有始終,微觀世界有基本粒子,更是人類看不到永恒和無限的偏見。
相對論關於光速不變的假定,宇宙學中有關星系距離和速度的測量,我認為有不可靠的成分。太陽光8分鐘到地球也許可信,N多光年的說法則可能是謬以千裏的。這裏的謬以千裏是比喻荒唐的說法,真能誤差千裏可能是相當精確了。我甚至懷疑,所謂橢圓軌道的說法,都是測量誤讀的產物。實際時間和空間的測量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正是相對論生存的土壤。
人類不能奢望探知借助壹定手段可見可感外的宇宙及微觀世界。否則就是迷信。需要和可能就是我們有作為的範圍。可知論應該在這個範圍內成立。這個範圍會不斷擴大,但壹定會有不可知的範圍。可知論與不可知論需要在人類需要和可能的範圍內統壹起來。人類需要警惕的是,在不可知範圍迷信和欺騙泛濫,或做無味努力和浪費。
有時間我會進壹步看《時間簡史》。但我必須先告壹段落回歸正事了。
《時間簡史》的讀後感範文2我們生存在壹個奇妙無比的宇宙中,這浩瀚的宇宙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擡頭仰望夜空,那些形似光點的恒星究竟離我們多遠?無人知曉,關於宇宙我們又知道什麽?這答案或許有朝壹日會變得像地球圍著太陽公轉那麽顯而易見,我抱著這個問題翻開《時間簡史》,壹股閱讀的渴望頓時湧上心頭。在這本書中,從前無法追求到答案的問題現在壹道道都迎刃而解了。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他的代表作還有《霍金演講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果殼中的宇宙》等。他的壹生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醫學上都堪稱奇跡。《時間簡史》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宇宙中的科學問題,它的主題是人類時空觀和宇宙觀的變革,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是無法去理解宇宙的真正含義。只是壹味的去猜測宇宙,還自認為自己了解宇宙。其實,宇宙在任何人心中都是十分神秘的,沒人能準確無誤的說出宇宙中的壹切原理的原因。相反,宇宙中的事物也許有壹天會為我們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答案。時間在策劃這些。
首先,這本書告訴我們看待世間各物事,要用科學去解決,不要去迷信歪理邪說,任何事物在這個世間上,就有壹定的價值,不要以“高貴”的眼神去看壹切東西。就如蒼蠅在食物會傳播病毒壹樣,我想沒有壹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蒼蠅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中的壹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系而剝奪另壹種生物存在的權利,不是嗎?其次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這本書寫的是關於宇宙中的秘密。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簡單易懂的。任何事在努力下都是十分容易完成的,比如,壹家公司要招聘人才,出了個題目壹加九等於幾?有的人說:壹加九是十是經營,壹加九是壹百是賄賂。有的人耍小聰明,說是想讓他等於多少就多少。只有壹個年輕人回答了十,最後他被雇傭了。這家公司服務的宗旨是不要把簡單的事情看得過於復雜,也不要把復雜的事情看得過於簡單。
通過讀《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麽事情都要思考清楚後才可以行動,而且要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歪理邪說。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吧!
《時間簡史》的讀後感範文3“時間”究竟是什麽?晚上,我坐在窗前,出神地望著無限的夜空,反芻著剛剛讀完,放在壹邊的《時間簡史》。
“時間”,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它可以被浪費時間的人無限縮小,幾年如同幾日壹般重復;它也可以被珍惜時間的人無限放大,變成在無限的宇宙中也能看得見的閃耀光點。霍金便是壹個可以讓有限的時間無限放大的人,他對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告訴了我們“時間”的樣貌,告訴我們如何“書寫”自己的“時間”。
“他機智而清晰的闡釋宇宙物理的奧秘……他擁有無與倫比的頭腦”——《紐約書評》這麽評價霍金,這位出身劍橋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
如壹般的科普讀物壹樣,書中提到了宇宙的過去,宇宙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壹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壹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從此開始。
按照霍金的理論,宇宙持續地在膨脹,也許在膨脹到壹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壹個點,壹個不占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便會結束。
時間終究會結束,這些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的理論,卻在霍金的拷問下延伸到每個普通人的生存意義——既然我們生在當下的“時間”之中,又怎麽能辜負“時間”?因為有了那次大爆炸,才有了地球,才有了我們。也許在很久之後宇宙真的收縮成了壹個點,我們的文明會被終結。但終有壹天宇宙會再發生壹次爆炸,會再次產生新的文明,新的我們,如此周而復始。然而,我們應當對自己,對“時間”負責,不能失去“時間”了才感到遺憾。
無疑,霍金的遭遇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註解。壹個盧伽雷氏癥的患者,肌肉壹點壹點萎縮,卻在用上天賜予的頭顱窺測著宇宙的奧秘,證實人生的意義。對比霍金,我們是何等的幸運,畢竟我們沒有疾病扭曲著身體,沒有因為手術而被徹底剝奪說話能力。我們應當像霍金所證實的那樣,努力做有意義的事情,讓生命留下輝煌的印記。
現在,我了解了這些,我不僅對書中的宇宙學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感嘆霍金是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著作。現在,我面對著美麗的夜空,繼續讓自己沈浸在深遠的思考中,雖然不能像霍金那樣洞察宇宙,完成對“時間”的書寫,但我會讓自己與宇宙相比猶如壹粒塵埃壹般的生命放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