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產生的後果,有哪些應對措施分別都是什麽?
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r\n(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壹。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壹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 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r\n(2)大氣環境汙染因素:目前,環境汙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壹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壹。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r\n(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汙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 破壞的主要因素。 \r\n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鐘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範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r\n(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r\n(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註。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壹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r\n(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壹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r\n(8)水汙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汙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汙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壹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汙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r\n(9)有毒廢料汙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r\n(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 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壹定的規律性的。 \r\n 二、全球變暖的危害 \r\n 全球有40個左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領土。它們面臨著許多不利處境,包括資源種類缺少、經濟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環境退化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應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要求,聯合國於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開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會議強調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生態脆弱性問題,並通過了壹個議程(即《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巴巴多斯議程》)。該議程闡明了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需要采取的各種政策、行動和措施,以支持這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丕遠:“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 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 其次,“全球變暖”破壞和影響了生物鏈、食品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壹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中國東北過夏天。由於全球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晚,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壹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幹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應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如同壹個正在長身體的兒童,需要通過消耗能量來促生長,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再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氣候問題其實已經成為壹個國際政治問題。 氣候: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壹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幹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海洋: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群落。壹般來說溫度上升必將會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對太陽能的吸收,加劇全球變暖,但同時海冰的消融又會加強海-空之間的熱流,降低氣溫。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壹。\r\n 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r\n(1)禁用氟氯碳化物: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壹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r\n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余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r\n(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r\n(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如此壹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做出無謂的浪費。 \r\n(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r\n(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壹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 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r\n(8)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r\n(9)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幹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汙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