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匹馬是第三聲。壹匹馬yìpīmǎ,壹yì壹是多音字,有yī,yí,yì三個讀音,在這裏讀四聲,yì是壹個整體認讀音節,匹pī這個音節由聲母p和單韻母i組成,聲調標在i上,馬mǎ這個音節是由聲母m和單韻母a組成的,聲調是第三聲。
標在a上,壹匹馬yìpīmǎ這是它們正確的音節,壹匹馬拼音yīpǐmǎ釋義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壹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註音符號起源
註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壹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壹個字母“ㄜ”***計達40個。
註音初期以讀音統壹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註方言之用,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註音字母改稱為“註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註音符號第壹式。
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註音符號有時簡稱註音。1935年,中國國語推動委員會制定新國音為中國的統壹語言規範,而使用的拼音符號即為註音符號。而該拼音方式,中國臺灣省也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