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施的政策。
1、削藩出自《明史·齊泰傳》:“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議削藩。”
2、中國歷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削藩之舉,分別是漢景帝削藩、唐朝四代統治者削藩、建文帝朱棣削藩和康熙帝削藩,他們的目的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然而削藩的結果有的不盡人意,所以削藩有利也有弊。
3、事實上,直到唐朝終結,都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後來的五代十國,其實就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演變。因此,後來趙匡胤建立大宋後,杯酒釋兵權,收了地方節度使的權力。
4、事實上歷史上對於削藩這件事,壹向是非常謹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實都不敢隨便削藩。漢武帝只能采用頒布“推恩令”的方式,變相削藩。其他與漢武帝壹樣變相削藩的,還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金錢購買權力。光武帝則采用大面積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釋諸侯們的權力。
5、而清初清軍入主中原時冊立了四個漢人為王 孔有德 耿仲明 尚可喜 吳三桂 孔有德死的比較早 所以到了康熙時期就是三藩 當然那時候耿仲明也早就不在了 那時候的三番是 吳三桂 耿精忠和尚可喜 另外提壹點 ?三番最初造反的只有兩藩 尚可喜到死都是效忠清朝的 是他的兒子尚之信軟禁了他奪了他的權 才有了所謂的三藩之亂
6、同時區別於推恩令是削藩的壹種演化措施,兩者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減弱藩王實力,消除對皇權的威脅,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