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於古詩周邦彥的關河令?

關於古詩周邦彥的關河令?

周邦彥是“負壹代詞名”之人,其為詞自然渾成。尤善寫羈旅情懷,此詞就是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寫黃昏時的羈愁。開頭“秋陰時作漸向暝”壹句點明了羈旅在外的季節──秋季,時間──傍晚,天氣特點──時晴時陰。蕭殺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發淪落、傷時、懷人、思鄉情感的觸媒體。或雲“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雲:“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或雲:“秋月顏色水,老客誌氣單”(孟郊《秋懷》),故劉禹錫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詞》)。詞人壹生仕途不暢,浮沈州縣,漂零不偶,無怪《清真詞》中多羈旅、離別之詞,多傷秋感時之作。或雲:“楓林雕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將歸”(《風流子·秋景》)或雲“綠蕪雕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齊天樂·秋思》)。在他筆下的秋,常是“哀柳”、“亂葉”、“啼鴉”、“孤角”等意象,而本詞卻以簡敘之筆開章道:“秋陰時作漸向暝”,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時陰時晴、陰冷、黯淡的特點,這似乎是客觀事物的直敘,然而壹句“變壹庭淒冷”,就將詞人的感情突現出來。“壹庭”即滿庭。著壹“變”字,將“淒冷”與上句聯系起來,揭示了“淒冷”之因。同時將自然與人的感受融在壹起,表現了景中情。在這“淒冷”的庭院中,詞人“佇聽寒聲”。這久久的佇立,靜聽寒聲,可見出人之心寒、孤寂。這寒聲是秋風颯颯,秋葉瑟瑟,秋雁哀鳴,這寒聲加濃了羈旅“淒冷”的況味。歇拍“雲深無雁影”壹句,提示讀者,詞人不僅在滿庭淒冷

的環境中佇立,靜聽秋聲,而且還在寒聲中追尋那捎書的鴻雁,然而望盡雲霄,只聽哀鴻長泣,不見孤鴻形影。這無影的雁聲更觸發了詞人思鄉念親之情。詞人善於以雁來表達思鄉之親,如“亂葉翻鴉,驚風破雁,天角孤雲縹緲”(《氐州第壹·秋景》)“望壹川暝靄,雁聲哀怨”(風流子·秋怨》)“此恨音驛難通,待憑征雁歸時,帶將愁去。”(《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聲、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這壹意象,實是因情設景也。

下片寫深夜的羈愁。過片“更深人去寂靜”點明旅居時間的推移。地點已由庭院轉入室內,然而人還是那淒冷孤寂之人。傍晚,壹人佇立庭院,聽寒聲陣陣,雁鳴淒厲;夜深,只身獨處室內,見孤燈熠熠,形影相吊。在這難耐的羈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這漫漫長夜呢?

本詞自然渾成主要表現在語言平易無雕琢,而意象鮮明,人與物、情與境,渾然融為壹氣。故戈載評曰:“其意淡遠,其氣渾厚。”(《宋七家詞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