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壹星”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壹星”指人造衛星。近幾年,“兩彈壹星”又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壹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壹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壹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壹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壹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壹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和參與“兩彈壹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壹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擴展資料:
“兩彈壹星”功勛人物:
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制作了“兩彈壹星”功勛獎章,授予給(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制“兩彈壹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兩彈壹星”元勛情況:
授勛前過世(7人)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授勛後過世(12人) :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程開甲。
現在仍在世(4人):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於敏。
“兩彈壹星”事業的巨大成功,依靠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生動體現。
但是,我們所擁有的壹切優勢和條件,都要通過參與這壹事業的所有人員特別是他們中的功臣來實現。“兩彈壹星”功臣們的作用極其重要,功臣們的業績彪炳史冊,功臣們的精神光耀千古,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
幾十年中,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無聞,艱苦奮鬥,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造著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是他們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是他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壹切困難的精神支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制造;缺少資料,刻苦鉆研。就是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兩彈壹星”的驚人偉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兩彈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