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裏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 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壹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 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麽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壹層硬硬的黃殼。它的壹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壹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壹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壹百個大字。
有壹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壹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壹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壹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壹盆涼水裏,壹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壹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壹把奪過周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幹的壹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妳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居裏夫人小時候的故事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麽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註意力。
壹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壹樣,在壹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壹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壹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壹分壹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壹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壹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為壹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裏夫人。
愛迪生小時侯的故事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壹試。有壹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麽臥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壹些日子,蛋殼裏就會鉆出雞寶寶來。”
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臥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壹試。愛迪生從家裏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壹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後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壹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 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裏的人都非常著急,於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後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壹個草窩上壹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裏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 “妳在這兒幹什麽呢?” “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 “孵什麽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 “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妳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 還有壹次,愛迪生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為什麽不能飛?能不能給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氣球沒翅膀也能飛上天,那麽在人的身體裏充上氣行不行?於是全找來壹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壹個小夥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氣球壹樣飛起來。可是過了壹會兒,小夥伴肚子疼了起來,大聲哭喊,差點兒送了命。為了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壹頓,還說不準他以後搞什麽實驗了。可是愛迪生還是不服氣,說:“我不做實驗,怎麽會知道人能不能飛起來呢?”
鐵杵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壹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壹邊閑遊閑逛,壹邊東瞧西看。他看見壹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裏拿著壹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壹下壹下地磨著,神情專註,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幹什麽,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麽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擡,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裏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裏磨著的明明是壹根粗鐵棒,怎麽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壹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麽?”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麽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擡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壹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壹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麽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裏,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壹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壹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壹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壹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壹點書,所以壹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壹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麽辦呢?
有壹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壹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壹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壹個辦法:他拿了壹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壹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壹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