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即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 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贊許,並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相當於相)。戰國最早設相是魏,繼後是韓、趙。秦國受三晉的影響,置相比較晚,秦孝公時,商鞅由魏入秦,始為左庶長,後升大良造,並未稱相,但是他的地位相當於三晉的相邦,所以史稱“商鞅相秦”。戰國時,秦國的爵位比較特殊,商鞅曾分為二十級。第壹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裊,第四級不更,是相當於士的,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是相當於大夫的,第十級左庶長,第十壹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是相當於卿的,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是相當於諸侯的。級高位尊。同時,秦的官和爵是不分的,大概第十六級大上造(或稱為大良造)以下,既是爵位名稱又是官職名稱。秦國還有所謂客卿,凡是別國人士入秦,得到卿的爵位的就通稱為客卿。
秦國在初設相位時,文武尚未嚴格分家,為相的張儀、樗裏疾、甘茂等還是統軍作戰的將軍。後來,丞相專事文職,而大良造專為武職,例如白起屢建戰功,封為列侯,官職還是大良造。秦國在昭王時,在大良造下增設國尉壹級。例如白起,初為左庶長,繼升為左更,再升為國尉,最後升為大良造。在秦國設丞相以後,大良造便成了高於國尉的武官。後來秦國不設大良造,國尉便成為中央最高的軍事長官。秦國在統壹全國後以太尉掌管全國軍事,便是沿襲國尉這個職官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