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的拼音:kǒng。組詞鼻孔、穿孔、孔府、孔徑、孔孟之道、孔雀、孔隙、孔子、臉孔、毛孔、面孔、氣孔、無孔不入。
孔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壹般認為是洞穴,窟窿義。由本義引申為空闊,深遠義。由洞穴義引申為大、通達義。孔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很”、“甚”。還作量詞。用於洞穴、橋洞、窯洞、油井等。
有的學者則認為金文的“孔”字實際上是由甲骨文“乳”字簡化而來,其中“乳”的對象被保留下來了,作為哺乳主體的母的形象則被減掉了,只剩下象征母親隆起的乳房的壹條線,與“子”的頭上壹側相連。這種“子”與曲線的位置關系相當重要,根據它可以獲得對“孔”字意思的正確理解,即哺乳嬰兒。
古人為了進壹步表現“孔”的本義就是“哺乳嬰兒”,於是在象征嬰兒“子”的頭部位置上又加壹只手,也就是“爪”,即成“乳”字,以示用手托著“子”的頭在哺乳。
所以“孔”和“乳”字體現了古代婦女哺育嬰兒的情形,它們所反映的直立行走的人類所特有的哺育後代的姿勢,其文化的人文特征也極其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