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囚綠記高二語文教案

囚綠記高二語文教案

  壹、課題 《囚綠記》

  二、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誌的寫法。

 2、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3、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結合作者的身世,以及當時社會狀況,感受文本對中華民族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三、教學設想

 (壹)重點

 體會綠的象征意義,感受作品所傳達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中華民族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二)難點

 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誌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采用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四)教具配備

 多媒體展示ppt與板書相結合

 (五)課時安排

 壹課時

 課前學生活動: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讀準字音。

  課時計劃

  壹、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賞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賞能力,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誌的寫法。

 2、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3、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結合作者的身世,以及當時社會狀況,感受文本對中華民族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二、教學過程

 (壹)導入

 巴金老人在回憶壹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般的心, 同他談話,仿佛聽完壹曲貝多芬的交響樂, 因為我是和壹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他就是《囚綠記》的作者陸蠡。作家李健吾評價他的散文時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於他的璞石壹般的心靈。”今天 , 我們壹起走進他的這篇代表作, 去觸摸他那高尚的靈魂。

 (二)初步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請同學們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並參照課後第壹題即:作者為什麽喜歡綠?“囚綠”之後為什麽又放綠?放綠之後為什麽還懷綠?探討壹下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並將課文劃分層次。

 1、校準字音字義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課的生字生詞,請同學試讀,如有錯音老師在糾正。

 陸蠡(lǐ)

 涸(hé)轍(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見

 ⑴了截:直截。

 ⑵涸轍:幹涸的車轍。

 ⑶急不暇擇:因著急而沒時間選擇。

 ⑷婆娑:①盤旋舞動的樣子、②枝葉扶疏的樣子③眼淚下滴的樣子。

 ⑸猗郁:茂盛的樣子。

 (6)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2、尋綠(1~4)喜悅滿足

 賞綠(5~7)快活留戀歡喜

 囚綠(8~12)喜悅可憐惱怒

 放綠(13)尊敬祝福

 思綠(14)懷念期盼

 (三)分析課文

 文中有這樣壹句話。“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郁的心情。”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用了什麽樣的修辭手法,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句子,找出妳喜歡的句子,做上標記,然後我們壹起分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找同學來講述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喜歡的原因。教師做出品評。在指出以下三個句子,老師與同學壹同賞析。

 1、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時聽音頻)

 “焦”清晰地寫出了作者對綠色的向往。隱含著對祖國擺脫日寇鐵蹄重獲光明的急切內心。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借比喻表達了對綠色的喜愛,喻體愛、幸福、猗郁的.歲月,展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

 3、臨行時我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綠”比喻成“囚人”。我釋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淪陷的祖國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表露。

 提問:為什麽要將“綠色”比作囚人?題目為什麽叫《囚綠記》?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於侵略和壓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選定“囚綠”為文章命名,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囚綠”寫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頑強抗爭的反映。

 聯系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陸蠡(1908-1942),原名聖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譯家,有散文詩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綠記》。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壹些關於抗日的書籍。他當時未在場,知道消息後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1942年僅34歲的陸蠡死於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寫1939年(作本文的壹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壹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壹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於黑暗”。這就進壹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麽愛。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這就使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壹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願望。

 (四)綜合階段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壹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作答,教師進行明確

 1、作者為什麽喜歡綠?

 綠代表著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著生命的活力。

 2、作者為什麽要“囚”綠?

 為了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

 3、“綠”被囚前後外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綠”有什麽性格特點?又象征著什 麽?

 被囚前:柔軟的卷須,茂密的嫩葉,纖細的脈絡、嫩芽。

 被囚後:“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壹枚細葉,壹莖卷須,都超原來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

 (1)蓬勃生長、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執——堅強不屈

 (3)向陽——光明自由

 實寫“物”,虛寫“誌”,托物言誌。(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義

 贊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期望淪陷的祖國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表露。

 (五)課堂練習

 仿照本文的寫作手法,描寫壹種妳喜歡的顏色或事物。

 許久過後依舊不能忘卻曇花開放的剎那,皎潔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樣輕盈地展開自己的雙臂,擁抱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脫俗的精靈,不含壹絲壹毫的雜念,讓人窒息的美。

 (六)課堂小結

 《囚綠記》在主題上的貢獻,不是《荷塘月色》是對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尋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對人情的開掘,在努力開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綠記》是對人生的頓悟,在形象地揭示個人境遇與民族的命運,人性中愛欲的誤區,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發現美的歷程。 當然,我相信同學們還會有很多新的想法,這也許正是優秀作品恒久的藝術生命力吧。最後讓我把這段話送給大家—— “假如有壹天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禁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雕落!我們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七)課後作業

 這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妳的情感和想象,描述壹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情感變化

 賞綠(1--7) 抒 喜愛留念

 囚綠(8--11) 情 無比的喜悅、愛憐

 放綠(12--13) 線 尊敬祝福

 思綠 (14) 索 懷念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