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7年——1945年中,抗日戰爭時中國大城市淪陷時間如下:
1、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2、1937年11月8日 太原陷落。
3、1937年11月20日,上海淪陷。
4、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陷落。
5、1938年5月19日,日軍占領徐州。
6、1938年6月6日占領河南省會開封。
7、1938年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占領廣州。
8、1938年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
9、1938年11月24日南寧陷落。
10、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鑒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擴展資料:
武漢保衛戰: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裏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日本侵略者妄圖攻占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
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
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托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托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嶽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
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鬥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壹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裏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百度百科——抗日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