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是什麽?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是什麽?

故事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

宋國有壹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欲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妳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壹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壹會兒,他又說:“給妳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後都服服帖帖了。?

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

寓意: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壹生壹死、壹得壹失都是壹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麽,也沒有得到什麽。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壹性。最後不免像猴子壹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擴展資料:

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釋義: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餵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於《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引證:魯迅《墳·燈下漫筆》: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那樣朝三暮四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