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宋代盛行的壹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壹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壹,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壹個抒寫艷思戀情的專門文體,“ 詩言誌詞言情”、“詞為艷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
宋詞的題材集中在 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被後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艷科”範圍。
蘇軾應該可以說是文人抒情詞傳統的最終奠定者,而壹些人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發展的下坡路的開始,宋詞只是壹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誌。陳師道用“ 以詩為詞”評價蘇詞,道中蘇詞革新的本質。
從整體上觀照,詞的“雅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詞逐漸向詩靠攏的壹個過程,努力跨越“言誌”與“言情”界限的過程,所以,陸輔之才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
擴展資料:
宋詞基本分為:婉約派(包括花間派)、豪放派兩大類。
1、婉約派的特點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壹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就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2、豪放派的特點
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 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
南渡以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壹代巨擘。
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壹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百度百科-宋詞
2.詩詞的文學常識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於祭辭,萌於民謠,興於詠誌。可惜,現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壹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於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壹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壹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聖”冠於李杜,猶有群星燦然於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於教坊,至於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 *** !詞較於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後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於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壹代曲賦奇葩。有雲:唐後無詩,宋後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後之範。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後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後無詩。至於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於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壹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歌謠100句 教師CN(TeacherCN.)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倡導網絡文化,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果我們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關權益,請即時與我們聯系,請註明網址及文章,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感謝您的合作! 轉載聲明:如果您要轉載本站文章,請載明出處“教師CN”。 特別聲明:教師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師CN同意方可轉載,請與我們聯系,經允許後再行轉載。 1、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分為風雅頌,反映現實300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和《孟子》, 墨家《墨子》見壹斑; 道家《老子》和《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國策》, 後者《春秋》與《左傳》。 2、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成就比較高; “樂府雙璧” 人稱贊, 建安文學推“三曹”; 田園鼻祖是陶潛,“采菊”遺風見節操。 《史記》首開紀傳體,號稱“無韻之離騷”; 班固承續司馬意,《漢書》斷代創新招; 賈誼雄文《過秦論》,氣勢酣暢沖雲霄; “出師”二表名後世,《桃花源記》樂逍遙。 辭賦盛行多空洞,張衡《二京》似驚濤。 文學批評也興起,《文心雕龍》真高超。 駢文追求形式美,小說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學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傑”不平凡; 王楊盧駱創格律,律詩、絕句要記全。 浪漫詩人推李白,壹路高歌《蜀道難》。 現實主義有杜甫,“三吏”、“三別”不壹般。 樂天倡導新樂府,“琵琶”、“長恨”留名篇。 田園詩派有王孟,高、岑詩歌唱邊塞。 中唐李賀多奇麗,賈島“推敲”傳世間。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後衰敗如塵煙。 韓柳古文創新體,《阿房宮賦》唱千年。 唐代傳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傳》。 4、宋代文學 宋代文學詞泱泱,分成婉約與豪放。 柳永秦觀李清照,風花雪月多感傷。 蘇軾首開豪放派,“大江東去”氣昂昂; 愛國詩人辛棄疾,“金戈鐵馬”勢高揚。 三蘇、王曾、歐陽修,繼承韓柳寫文章; 範公作品雖不多,《嶽陽樓記》放光芒。 南宋詩人陸放翁,《示兒》猶念復家邦; 人生自古誰無死?後世感懷文天祥。 編年通史第壹部,《資治通鑒》司馬光。 《夢溪筆談》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揚。 5、元明清文學 元代散曲分兩種,小令、套數各不同。 雜劇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關漢卿; 竇娥悲劇傳千古,人物形象最鮮明; 其余三家鄭馬白,還有《西廂》留美名。 明清戲劇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長篇都是章回體,“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齋誌異》多流行 尚有短篇擬話體,編訂“三言”馮夢龍。 方苞開創姚鼐繼,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勸天公。
3.詩詞的文學常識有那些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於祭辭,萌於民謠,興於詠誌。可惜,現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壹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於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壹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壹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聖”冠於李杜,猶有群星燦然於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於教坊,至於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 *** !詞較於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後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於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壹代曲賦奇葩。有雲:唐後無詩,宋後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後之範。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後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後無詩。至於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於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壹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
古詩古詞源於詩經,春秋戰國後,多效仿屈原。純粹是為了歌唱寫的,也就是現在的歌詞。唐詩多形象豐滿,詩體個性化,又有樂府的影響,到後來發展成宋詞,明清又有了散曲,都是為歌唱準備的。現代的歌詞更豐富。詩有律詩,絕句,詞有詞牌,曲有曲調,這些規律只為初學者領路。其實,有感而發,才是真的,孟浩然就是不記壹格的好詩人。事物都在發展,詩詞壹樣要發展,懂壹些平仄,音韻,意境,形象,``````散文詩和現代詩就自由多了。
4.詩詞的文學常識有那些
1. 第壹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壹位女詞人是:李清照
3. 第壹部詞典是:爾雅
4. 第壹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壹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壹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壹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壹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壹部文言誌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壹部文言誌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壹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12. 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壹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壹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淩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禦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壹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壹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壹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45. 第壹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壹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壹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壹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壹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壹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詩品》
5.詞的文學常識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壹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壹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壹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壹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壹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壹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壹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壹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壹般運用韻較疏。
長壹點的詞還可以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
如果想要跟詳細 ?wtp=tt#4請看這個
6.關於詞的文學常識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壹種。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
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裏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壹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
只有註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壹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壹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壹個新的深沈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詞起源於民間,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開之前,研究中很難見到民間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詞曲面世,才補救了這方面的缺陷。敦煌詞曲數量很大。
其中有溫庭筠、李野(唐昭宗)、歐陽炯詞***五首,其余為無名氏之作。作者範圍廣泛,多屬下層,寫作時間大抵起自武則天末年,迄於五代。
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雲謠集雜曲子》,收詞30首,抄寫時間不遲於後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間集》的編定(後蜀廣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詞調,除《內家嬌》外,其餘12調,《教坊記·曲名表》均有著錄。
其中有慢詞,亦有聯章體。 敦煌詞創作的早期與作者成分來源的民間性,使作品從內容、體制到語言風格,都表現出這些初起的詞,初步脫離壹般詩歌的大文化系統,開始獨立成體的過渡性特征。
朱祖謀跋《雲謠集雜曲子》雲:“其為詞拙樸可喜,洵倚聲椎輪大輅。”可以用於對整個敦煌詞的評價。
[編輯本段]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壹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壹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
後來詞也跟樂府壹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壹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壹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壹字以外為長調。
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壹些中調和長調。
宋初柳永寫了壹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
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壹般運用韻較疏。 長壹點的詞還可以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
詞題 前人作詞時加於詞前的題目。詞這種文學體裁初出現時,詞調與詞題基本上是合壹的。
後來,詞的內容逐漸與詞調脫離,光有詞調不足以表明該詞的內容,這才另加詞題,這大約從宋代開始。如蘇東坡的《更漏子》(詞調名),外加《送孫巨源》,說明該詞為何而作,這後者就是詞題。
[編輯本段]詞 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有壹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壹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壹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壹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壹個格式的若幹變體;有時候,同壹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
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壹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壹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壹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壹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壹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壹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壹首《念奴嬌》,第壹句是“大江東去”。
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
《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
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
壹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註出詞題。
7.關於“詞”的文學常識
詞 拼音:cí 什麽是詞 詞是唐代興起的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詞、詩余,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壹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壹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壹段小序。 2、詞壹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壹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壹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釋義 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典|名詞|用詞不當。
②語句;話語:臺詞|歌詞|詞不達意。③古代的壹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壹:詞曲|宋詞。
詞匯 壹種語言裏所使用的詞的總稱,如漢語詞匯、英語詞匯。 〖例句〗要想熟練地掌握壹門語言,我們不僅要多讀多聽多說,還要掌握壹定的詞匯。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壹種文學體裁。 文體名,詩歌的壹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
原是配樂歌唱的壹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壹般分上下兩闋 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壹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壹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壹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壹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壹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
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壹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壹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壹些長調。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壹般用韻較疏。
壹詞 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有壹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壹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壹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壹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壹個格式的若幹變體;有時候,同壹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
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壹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壹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壹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壹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壹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壹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壹首《念奴嬌》,第壹句是“大江東去”。
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
《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
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
壹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註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
壹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壹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壹首小令。
它很象壹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例如: 詞的風格 壹般有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