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買年貨: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幹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3、剪窗花: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4、貼吊錢:貼吊錢的歷史由來已久,因名稱中帶有“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檐下,預示著新的壹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5、掛年畫: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裏、臥室中掛貼年畫。壹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6、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7、放鞭炮: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壹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壹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
8、發壓歲錢:春節回家,總會給孩子或者是父母錢,給孩子的叫壓歲錢,年輕人給老人的錢叫恩錢,意思是感謝父母養育了自己。
9、拜年: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10、吃湯圓: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