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秋雨夜眠"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刻畫出了壹個閑適老翁形象。窗外秋雨淅瀝,老翁安然睡美。夜已經過去,卻還要“香添暖被籠”,打算繼續躺著。紅於二月花的美麗霜葉,壹夜之間被秋風秋雨掃落,對此豈能毫無感觸?然而老翁卻“曉晴寒未起”,對它漫不經心。詩人的知足保和、怡情自在之心態躍然紙上。《秋雨夜眠》中的老翁心無所慮,淡泊閑散,是壹個普通的世俗的人,壹個享受著生活的人。觀白居易閑適詩作洋洋幾百篇,不過都是充分表現士大夫的世俗面、人情面,展現他們作為壹個普通人的精神狀態,思想活動,特別表現了士大夫文人對於精神愉悅、心境閑適的努力追求。可以說,《秋雨夜眠》中的“老翁”是幾百篇閑適詩中反復塑造的形象。“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三年請俸祿,頗有余衣食;乃至童仆間,皆無凍餒色。行行弄雲水,步步遷鄉園,妻子在我前,琴書在我側。此外我不知,於焉心自得。”……詩中人物都是知足保和的,觸境怡情而不是觸境傷情,是閑適詩作的基調。白居易在詩中反復表白“同出天地間,我豈異於人”,“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強調自己是世俗社會的普通壹員,而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國之棟梁。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是知開樂命,任隨自然的生活,“性命茍如此,反則成苦辛,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在平凡生活中尋求解脫和內心平靜,獲得人生的“實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