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對孩子的描寫特別的生動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綠草茂盛,黃鶯飛舞,正是二月早春,輕拂堤岸的楊柳沈醉在煙霧之中。鄉間的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壹個個借著東風愉快地放起了風箏。作者在詩中所表現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兩句描寫江南二月裏的自然風光,用壹個“拂”字,壹個“醉”字,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後兩句敘寫了兒童們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情景,刻畫出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也映襯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第壹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結尾兩句由上兩句的物而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與醉人渲染得淋漓盡致。兒童們早早地放學了,他們趕快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高高的藍天。
這首詩的前兩句,畫出了江南二月的明麗春光:“草長鶯飛”,欣欣向榮;“楊柳醉煙”,蔥蘢柔媚。可是孩子們早早下學後卻沒興趣欣賞這景致,他們關心的是趕快趁著春風放風箏。壹個“忙”字,把孩子們的勃勃興致和跑著、跳著、呼喊著的樣子都表現出來了。天真活潑的兒童,還有那晴空飄飛的風箏,把這江南春光點綴得更加活躍歡快,更加生機盎然。
詩人在這首詩中,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色,營造了壹個令人陶醉的早春圖景,又在景中添上了壹群活潑的放風箏的孩子,從此,壹首不朽詩篇便定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