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和的詞句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張誌和(732年至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山鎮)石山塢,又遷潤田張村庇。唐代詩人。
張誌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壹,稱“漁童”和“樵青”,張誌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壹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詩詞成就
張誌和是唐代最早填詞並有較大影響的詞人之壹,他的《漁父詞》源於吳地吳歌中的漁歌,他的五首《漁父》詞,特別是第壹首,詞調與意境完全相符,再襯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韻遠,很有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晚唐釋德成39首《漁父撥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張誌和《漁父》。
八仙之壹的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不僅其句式格律全依張誌和《漁父》,並直接運用到道教的術語中。此後的和凝、歐陽炯、李珣、李煜所作《漁父》,其內容大同小異。均受張誌和《漁父》詞的影響。可見對後世的詞人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