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千金市骨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千金市骨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原文:

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裏哉?”

白話釋義:

古代的國君,有壹個想用千金買千裏馬的,(尋求)了很多年也沒有得到。

(壹個)近侍之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尋求千裏馬吧。”國君派遣他去做這件事。過了多個月尋到了千裏馬,(但是)馬已經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買下了這匹千裏馬的骨頭,返回向國君報告。

國君大怒,說:“(我)所想尋求的是活著的千裏馬,怎麽用五百金買了壹匹死千裏馬?”

近侍之臣回答說:“死的千裏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壹定認為國王您能有交易千裏馬的誠意,千裏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不出壹年,千裏馬到了很多。

註釋:

⑴涓人:宦官。

⑵請:請讓我。

⑶遣:派遣。

⑷反:通“返”,返回。

⑸安:怎麽。

⑹事:做(這件事)。

⑺ 對:回答。

⑻以:認為。

⑼能市馬:這裏指識貨(的人)。

⑽市:買。

⑾期(j ī)年:壹周年。

⑿.以:用。

⒀.且:尚且。

⒁不能:不到,不滿。

此文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戰國策》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壹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總***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壹、西周壹、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壹、中山壹。

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壹。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壹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壹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壹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並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壹時壹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